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感动世界的100幅名画章节目录 > 感动世界的100幅名画 第十二章

感动世界的100幅名画 第十二章(2/2)

感动世界的100幅名画作者:巫解 2017-04-14 12:48
左拉为首的进步作家和青年画家们为马奈喝彩。这场争论使得马奈名声大振。一批年轻画家受马奈新颖画风的影响,开始探求新的艺术风格与手法,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印象派。

    吹笛子的少年

    在2004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上,爱德华?马奈的《吹笛子的少年》被挂在中国美术馆1号圆厅的正中,自始至终都被人群包围,许多观众在画前停留数分钟不愿挪动视线。作为奥赛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吹笛子的少年》已不可能进入拍卖市场,在这次展览中,它的保险价值高达8亿人民币。

    在这幅画中,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正在吹短笛,这是一种声音尖锐的木制小笛子,它用于引导士兵投入战斗,笛子的名称成了画的题目。少年乐师占据了画的中心位置。马奈以怜悯的目光看着这个孩子兵,为孩子因画画需要而穿上的这身行头感到骄傲。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这身由红、黑、白、金色装饰的完美军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属套上。用白色布带束住的管子在男式紧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绒上,裤子的红色呢布闪闪发亮,短上衣上饰有铜纽扣。紧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带形成一道亮光,与白色的鞋罩相映衬。只有孩子的脸和手有生气,与有点儿僵硬、看不出细节的侧影形成明显的对照。

    少年清楚地显现在色调细微变化的灰底色上,画底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空间,仅仅给人一种空气在他的周围流动的印象。由于想让被画对象看起来是孤立的,避免造成这是在游行或军事训练现场创作的印象,马奈没有加进任何叙事性背景成分。孩子、其服装及其短笛构成画的惟一主题。画是在画室的冷光线中完成的,这一点从投到地上的短影可以得到证实。

    马奈的画风乍看之下应该属于古典的写实派画风,他的人物细节都相当有真实感,但马奈之所以被归为印象派,在于他所画的主题,颠覆了写实派的保守思考。从1859年开始,马奈定期将画作送给巴黎官方沙龙展评审委员会审查,这幅《吹笛子的少年》被1866年的评判委员会拒绝。

    当时的评论家指责此画缺少厚度,处理过于简单,像是厄比纳尔城印出来的天真的民众像;背景与人物之间没有配景,也没有联系,这些也使人物显得不真实;人物用大色点处理,很像扑克牌上的人头像和日本的铜版画。对于学院派来说,这名根本不够资格上画布的拿破仑三世的小卫兵,却无意中成为了革命者马奈的描绘对象,是马奈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虽然艺术评论家和巴黎的沙龙展屡次拒绝马奈,但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则总是在公关的媒体上支持他。左拉曾在这幅《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尽管现在看来,这幅画给人带来的震撼并未见得有多强烈。然而在马奈那个时代,这幅画的好处恰恰在于叛逆,不合当时的礼教。第一此画没什么内容,第二没有什么深意,就是个小男孩,什么都不代表,什么都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