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痕》 厌学的“优秀生”(2/2)
《大爱无痕》作者:世图版权 2017-04-13 21:01
3.
好胜心过强
依据个体是否适应竞争结果的不同,可以把人的人格分为两种类型:优越型和自卑型。优越型的人特别好强,遇事不甘落后,总想胜过别人。他就属于此种类型的人。由于从小受家庭影响,他留给我的印象是:稳重有余而活泼不足。凡事总求万无一失,十全十美。就拿上课举手发言来说吧,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率,他是绝不会举手的。
4.顺应性欠缺
孩子的性格属内向型,不愿主动地去接近同学,与知心朋友谈天,排解心中的烦恼;也不愿意与老师、父母交流,倾诉自己的苦闷。再加上年龄偏小,又不能想到通过其他正常的途径来渲泄。每个人都有两面性:一面是坚强和成功,一面是脆弱和失败。遇到挫折,心理负荷过重时,尤其需要自我调节。因为好胜,他不愿把脆弱和失败示于众目睽睽之下,只是把它紧紧地包裹起来,走向自我封闭,由此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压抑感笼罩着他,他时时感到孤独,对学校生活也提不起兴趣,慢慢地从心理上和同学、和学校疏远起来。
针对孩子的情况,我制订了一些措施:
1.消退法:
作为班主任,我除了与科任老师达成共识以外,凡遇到他上课不舒服,我都暗地里察看其病情变化,也叫其父母不再给予他过多的注意。虽说消退法在刚开始
运作时,他也时常表现出反复,如胃疼等,但由于后来教师和家长仍坚持对其不予理睬,因此考试前后,消退法奏效了,他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他不再忧郁,心情也渐渐开朗了。
2.集体释“结”法
我针对他的所思所想,利用班会、晨检时间,开展“怎么办”的讨论。从正面引导他,也让他在集体中接受教育,使之心理不断趋向健康。如有一段时间,他在管理班级时,由于不得法,所以总和大家发生争执,和同学们关系处得很僵,他自己也是闷闷不乐。我发现后,就以“做一个队干部管理班级时,有的同学不服管,怎么办?”为题,在班会上展开讨论。大家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别人不服从,说明小干部的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应该自己动脑筋来解决。”有的说“小干部应该帮助这些同学,找他们谈心,态度要和气”……通过这次讨论,萦绕在他心中的“结”终于解开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又开始积极地投入到工作
中,对于那些违反纪律的同学,不尽职的队干部,他不再束手无策。看到笑容又回到他的脸上,看到他终于摆脱了阴影,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一场风波平息了,而由此引发的问题却令我深思。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愿接受挫折的“好学生”又何止这一个孩子?
由于孩子的年龄小,他们在遇到实际困难时往往表现的不知所措。此时,他们更需要来自长辈的正确指导。与孩子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了解。孩子最近在想什么?他与别人交往是否顺利?他最需要什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地诱导,他们才会养成不怕失败,不畏艰险,勇于尝试的良好品质!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美)赛珍珠
好胜心过强
依据个体是否适应竞争结果的不同,可以把人的人格分为两种类型:优越型和自卑型。优越型的人特别好强,遇事不甘落后,总想胜过别人。他就属于此种类型的人。由于从小受家庭影响,他留给我的印象是:稳重有余而活泼不足。凡事总求万无一失,十全十美。就拿上课举手发言来说吧,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率,他是绝不会举手的。
4.顺应性欠缺
孩子的性格属内向型,不愿主动地去接近同学,与知心朋友谈天,排解心中的烦恼;也不愿意与老师、父母交流,倾诉自己的苦闷。再加上年龄偏小,又不能想到通过其他正常的途径来渲泄。每个人都有两面性:一面是坚强和成功,一面是脆弱和失败。遇到挫折,心理负荷过重时,尤其需要自我调节。因为好胜,他不愿把脆弱和失败示于众目睽睽之下,只是把它紧紧地包裹起来,走向自我封闭,由此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压抑感笼罩着他,他时时感到孤独,对学校生活也提不起兴趣,慢慢地从心理上和同学、和学校疏远起来。
针对孩子的情况,我制订了一些措施:
1.消退法:
作为班主任,我除了与科任老师达成共识以外,凡遇到他上课不舒服,我都暗地里察看其病情变化,也叫其父母不再给予他过多的注意。虽说消退法在刚开始
运作时,他也时常表现出反复,如胃疼等,但由于后来教师和家长仍坚持对其不予理睬,因此考试前后,消退法奏效了,他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他不再忧郁,心情也渐渐开朗了。
2.集体释“结”法
我针对他的所思所想,利用班会、晨检时间,开展“怎么办”的讨论。从正面引导他,也让他在集体中接受教育,使之心理不断趋向健康。如有一段时间,他在管理班级时,由于不得法,所以总和大家发生争执,和同学们关系处得很僵,他自己也是闷闷不乐。我发现后,就以“做一个队干部管理班级时,有的同学不服管,怎么办?”为题,在班会上展开讨论。大家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别人不服从,说明小干部的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应该自己动脑筋来解决。”有的说“小干部应该帮助这些同学,找他们谈心,态度要和气”……通过这次讨论,萦绕在他心中的“结”终于解开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又开始积极地投入到工作
中,对于那些违反纪律的同学,不尽职的队干部,他不再束手无策。看到笑容又回到他的脸上,看到他终于摆脱了阴影,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一场风波平息了,而由此引发的问题却令我深思。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愿接受挫折的“好学生”又何止这一个孩子?
由于孩子的年龄小,他们在遇到实际困难时往往表现的不知所措。此时,他们更需要来自长辈的正确指导。与孩子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了解。孩子最近在想什么?他与别人交往是否顺利?他最需要什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地诱导,他们才会养成不怕失败,不畏艰险,勇于尝试的良好品质!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美)赛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