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章节目录 >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第十四章(5)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第十四章(5)(2/2)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作者:王小峰 2017-04-13 20:59
歌曲是在描述他的家乡,虽然风景不是很美,但是歌写得很美。于是叶佳修又一次受到震撼,“写自己的生活也是艺术的表现,我的音乐创作从接触约翰?丹佛后才确定。”

    因为之前的生活积累,叶佳修很自然地通过“约翰?丹佛方式”把作品写出来。那时候,台湾还没有兴起民歌运动,叶佳修只是凭着他最朴素的“学政治要从服务角度出发”的想法去给大家写歌,他没有想过出唱片或者成名,直到大四,民歌运动才兴起,“唱自己的歌”是民歌运动的口号,这让叶佳修大学四年写的歌曲跟民歌运动不谋而合,开始有唱片公司找叶佳修了。

    谈到当年的台湾音乐背景,叶佳修说:“当时台湾歌坛大量翻唱日本歌曲,歌手与创作是分开的,主题都是**的情爱,年轻人和大众的审美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想听属于自己的歌,希望唱自己的生活,需要某种声音出现,因事而出,就有了民歌运动。我所处的那个时代校园和社会不同,进大学不容易,只有10%的人才能进大学。校园文化也比较活跃、强烈,能形成自己的文化,我们都自视甚高,在文化层面要求多一点,平时用的文字、词汇跟社会都不一样。那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歌曲在我们看来表达都不精致,没有文化层次。”

    其实,内地高校在80年代也曾朦朦胧胧出现过校园音乐现象,但这种校园文化并不强烈,这很大程度上和中小学音乐教育不足有关,加之以前内地并没有流行音乐,校园文化并没有从音乐这个角度全面体现出来,因而没有台湾校园比较强烈的唱自己的歌、把校园与社会区分开的自我意识。而且,内地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高校文化的积累时间并不长,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转折,使高校文化这个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免疫力极差的文化被彻底打碎了,后来的校园音乐也不过是80年代末校园音乐的一个尾音,虽然这最后的音符奏得比较响亮,但于事无补。随着高校的扩招,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校园音乐再也聚不起那个魂了。

    说到台湾校园音乐的现状,叶佳修说:“台湾现在也是这样,大学入学率89%。但是台湾有自己的解决方式,他们会有自己的作品,会有一个小众范围。而且我们有自己的通道,金韵奖、大专民谣比赛可以让大学生自由展现自己,让同样类型的作品集中在校园歌曲的区块里面。我们很重视台湾的小众文化,我们有系列承传演唱会,每个学校都有很多资源,如果这个活动继续延伸,会出现第二波,要形成自己的市场才行。”

    内地并没有这样的传统,过去不管是青年歌手大奖赛还是现在泛滥的选秀节目,都没有把大学生当成主角,无法给校园文化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当大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平台,就把自己淹没在别的平台中。如今的校园音乐,已经丧失了该属于校园的纯粹,而作为与校园之外的参照,大学生倒认为这样没有落后于潮流,其实是随波逐流。

    叶佳修说:“学生比较特别,有弹性,思想自由,但是可能没有把这些写出来,如果有场运动,就能让他们写出来。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当年那样,没有目的和运动就写出来了。”

    由于现在学生在创作上过于与商业接轨,都带有很明显的目的,为自己歌唱的心态在慢慢消失,这也很难再听到真正打动人的作品。叶佳修说:“我并不反对供需条件的存在,刺激大家的创作动机,很多作品不见得发自内心,但也不容易让听众产生共鸣,不能缺少自己经历过、沉淀过的东西。”叶佳修有一个愿望,他说:“如果将来我有机会来内地,我希望能指导一下年轻人的创作,我希望能在内地各大高校演出,在演出前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跟大学生座谈、上课。我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多,能提供给年轻人非常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