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第八章(4)(2/2)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作者:王小峰 2017-04-13 20:59
了几万字的论述专文。大四那年,提出制作台湾流行音乐专题的想法,先编了一本探讨乐史、市场机制的专刊。然后是《百佳专辑》的计划。”
这里要说的是,马世芳是台湾70年代民歌运动当中很重要的人物陶晓清女士的儿子,陶晓清在台湾被誉为“民歌运动之母”。在马世芳很小的时候,就有台湾音乐界的最重要人物进出他家,他很早就接触西方各种流行音乐,对台湾流行音乐的启蒙也是从小便开始,上大学后,当他想从事一些与音乐相关的事情时,比很多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陶晓清在回忆当初马世芳他们编写《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时说:“当时这帮小孩经常来我家,跟我谈论这件事,说起话来眼睛都发亮,他们把从1975年到1993年出版的唱片目录找出来,然后给唱片界的人写信,有102人回了信,选出了150张专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选出100张。后来他们自己找钱出版。”
马世芳说:“当时其实仍是懵懵懂懂的,大学时听得最深的本土音乐,除了水晶唱片出的那些地下摇滚,大概就是罗大佑和新台语歌、台语摇滚。《滚石》那个‘榜单’让我见识到的是摇滚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论述态度。我的童年见识了台湾民歌运动的勃兴,那是青年知识分子大量投身歌曲创作的时代,风花雪月的东西当然很多,但‘歌以载道’的意识也始终都在。所以从校园民歌的脉络去看,创作歌曲很多都是带着使命感在写在唱的。而那批民歌手,有很多后来变成了8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革命的推手。那些歌,时代意识很鲜明,野心很大,许多歌者和创作者是以文化人自居的。我一直觉得罗大佑和崔健有一点相似,他们都出自一个集体主义的时代,承载着集体主义的悲壮情绪,然而他们的歌又促成了个人主义时代的来临。”
这里要说的是,马世芳是台湾70年代民歌运动当中很重要的人物陶晓清女士的儿子,陶晓清在台湾被誉为“民歌运动之母”。在马世芳很小的时候,就有台湾音乐界的最重要人物进出他家,他很早就接触西方各种流行音乐,对台湾流行音乐的启蒙也是从小便开始,上大学后,当他想从事一些与音乐相关的事情时,比很多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陶晓清在回忆当初马世芳他们编写《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时说:“当时这帮小孩经常来我家,跟我谈论这件事,说起话来眼睛都发亮,他们把从1975年到1993年出版的唱片目录找出来,然后给唱片界的人写信,有102人回了信,选出了150张专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选出100张。后来他们自己找钱出版。”
马世芳说:“当时其实仍是懵懵懂懂的,大学时听得最深的本土音乐,除了水晶唱片出的那些地下摇滚,大概就是罗大佑和新台语歌、台语摇滚。《滚石》那个‘榜单’让我见识到的是摇滚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论述态度。我的童年见识了台湾民歌运动的勃兴,那是青年知识分子大量投身歌曲创作的时代,风花雪月的东西当然很多,但‘歌以载道’的意识也始终都在。所以从校园民歌的脉络去看,创作歌曲很多都是带着使命感在写在唱的。而那批民歌手,有很多后来变成了8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革命的推手。那些歌,时代意识很鲜明,野心很大,许多歌者和创作者是以文化人自居的。我一直觉得罗大佑和崔健有一点相似,他们都出自一个集体主义的时代,承载着集体主义的悲壮情绪,然而他们的歌又促成了个人主义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