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李健吾:活着是为了“掏一把出来”(3)(2/2)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作者:《伴随》编辑部 2017-04-13 16:58
写作。为了不致招人疑忌,他写的文学评论文章,用“刘西渭”作笔名发表。一时间,许多人都不清楚刘某是何人,以为新冒出了个文评家。只有沈从文和巴金知道底里,因为这些文章大多发表在沈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后来又由巴金帮助整理成册,在他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咀华集》。
暨南大学在真如,来来去去不方便,在市内住了一段时间后,李健吾一家便搬到真如乡下去住。抗战爆发了,真如在战区,李健吾一家又迁回市内,住在法租界的巨簌达路(现名巨鹿路)。不久学校也撤回市内,在法租界的陶尔斐斯路(现南昌路)上课。
郑先生的家也在市内,常约朋友去家里吃饭。在郑家,李健吾先后结识了阿英、夏衍等文化界的名流。这期间,阿英要办一份刊物,名叫《离骚》,怕引起租界当局注意,跟郑振铎商量时,郑出主意说,就用“刘西渭”作发行人吧。
“孤岛”时期,郑振铎与胡愈之、周建人、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秘密出版《鲁迅全集》。无法公开征集购书人,只能采取朋友间相互串联的办法。一天,郑振铎悄悄问李健吾:“健吾,你有五十块钱吗?你能约你顶熟的朋友也出五十块钱吗?大家凑钱出《鲁迅全集》,可是走漏风声,就性命攸关啊。”
听了这话,李健吾没说别的,立即回家拿了50块钱交给郑,又去找清华校友孙瑞瑛,说明来意,拿了50块钱交给郑。书出版后,郑给李送来一部。这部书,几经迁徙,李先生一直带在身边,视同至宝,直到十年浩劫被抄家,才不知流落到何处去了。
与巴金李健吾曾在一篇文学评论中,提及了巴金和茅盾两位文学大师的文笔问题。
“我们今日的两位小说家,却不长于描写。茅盾先生拙于措辞,因为他沿路随手捡拾;巴金先生却是热情不容他描写,因为描写的工作比较冷静,而热情不容巴金先生冷静。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用叙事抵补描写的缺陷。”
李健吾还嫌这样批评茅盾不过瘾,随后又加了一段:“他(茅盾)给字句装了过多的物事,东一句,西一句,疙里疙瘩地刺眼;这比巴金先生的文笔结实,然而疙里疙达。”
除了批评巴金的文笔差之外,李健吾还批评了巴金的作品“只有热情,没有风格”等硬伤。巴金不服李健吾的批评,进行了反批评。双方你来我往,大战三个回合,谁也没有说服谁。然而,李健吾和巴金,“场上是对手,场下却是朋友”。“文革”中,巴金遭到批判,被打倒,其他人纷纷避开,但李健吾没有,他愈发地与巴金亲近起来,派自己的两个女儿先后给巴金送去八百元钱。这对于穷困中煎熬的巴金先生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多少年之后,病体缠身的巴金还常常念叨李健吾,一再深情地说:“想到健吾,我更明白,人活着不是为了‘捞一把进去’,而是为了‘掏一把出来’”,“他那金子般的心,是不会从人间消失的”。
暨南大学在真如,来来去去不方便,在市内住了一段时间后,李健吾一家便搬到真如乡下去住。抗战爆发了,真如在战区,李健吾一家又迁回市内,住在法租界的巨簌达路(现名巨鹿路)。不久学校也撤回市内,在法租界的陶尔斐斯路(现南昌路)上课。
郑先生的家也在市内,常约朋友去家里吃饭。在郑家,李健吾先后结识了阿英、夏衍等文化界的名流。这期间,阿英要办一份刊物,名叫《离骚》,怕引起租界当局注意,跟郑振铎商量时,郑出主意说,就用“刘西渭”作发行人吧。
“孤岛”时期,郑振铎与胡愈之、周建人、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秘密出版《鲁迅全集》。无法公开征集购书人,只能采取朋友间相互串联的办法。一天,郑振铎悄悄问李健吾:“健吾,你有五十块钱吗?你能约你顶熟的朋友也出五十块钱吗?大家凑钱出《鲁迅全集》,可是走漏风声,就性命攸关啊。”
听了这话,李健吾没说别的,立即回家拿了50块钱交给郑,又去找清华校友孙瑞瑛,说明来意,拿了50块钱交给郑。书出版后,郑给李送来一部。这部书,几经迁徙,李先生一直带在身边,视同至宝,直到十年浩劫被抄家,才不知流落到何处去了。
与巴金李健吾曾在一篇文学评论中,提及了巴金和茅盾两位文学大师的文笔问题。
“我们今日的两位小说家,却不长于描写。茅盾先生拙于措辞,因为他沿路随手捡拾;巴金先生却是热情不容他描写,因为描写的工作比较冷静,而热情不容巴金先生冷静。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用叙事抵补描写的缺陷。”
李健吾还嫌这样批评茅盾不过瘾,随后又加了一段:“他(茅盾)给字句装了过多的物事,东一句,西一句,疙里疙瘩地刺眼;这比巴金先生的文笔结实,然而疙里疙达。”
除了批评巴金的文笔差之外,李健吾还批评了巴金的作品“只有热情,没有风格”等硬伤。巴金不服李健吾的批评,进行了反批评。双方你来我往,大战三个回合,谁也没有说服谁。然而,李健吾和巴金,“场上是对手,场下却是朋友”。“文革”中,巴金遭到批判,被打倒,其他人纷纷避开,但李健吾没有,他愈发地与巴金亲近起来,派自己的两个女儿先后给巴金送去八百元钱。这对于穷困中煎熬的巴金先生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多少年之后,病体缠身的巴金还常常念叨李健吾,一再深情地说:“想到健吾,我更明白,人活着不是为了‘捞一把进去’,而是为了‘掏一把出来’”,“他那金子般的心,是不会从人间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