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俞平伯:为人为文皆“奇峭而有情趣”(1)(2/2)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作者:《伴随》编辑部 2017-04-13 16:58
少十分精彩的抒情散文。这些作品的素材都取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正是这些散文名篇,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郁达夫曾经说过:“俞平伯的散文作品里所表现的个性,不仅比一些古典作家来得强,并且在同时代的散文作家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风采一次俞平伯讲古诗——蔡邕所作《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俞说:“知就是不知。”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俞先生,你这样讲有根据吗?”俞说:“古书这种反训不少。”接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六七种。提问的同学说:“对。”坐下。
俞平伯在清华讲诗词,很有吸引力。在课堂上他选出一些诗词,自己摇头晃脑而朗诵之。有时候他闭上了眼睛,仿佛完全沉浸在诗词的境界之中,片刻,只见他蓦地睁大了眼睛,连声说:“好!好!好!就是好!”学生正巴巴地等他解释好在何处,他却已朗诵起第二首诗词来。
有一天,俞平伯忽然剃光了脑袋。众目睽睽之下,他怡然自得,泰然处之,光着个脑袋,仍然在课堂上高喊:“好!好!好!就是好!”
俞先生有一次给学生讲一首杜甫写的赞扬诸葛亮的七言诗,其中有一句是“万古云霄一羽毛”,他讲解的时候说:“万古云霄一羽毛就是万古云霄一羽毛。”
这不等于没有讲解么?其实,诗的意境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熟读背诵之后自能领会它的丰富内涵:洁白的羽毛在万里晴空中随风曼舞,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多么美丽高洁的画面啊!
旷达俞平伯自上世纪初三十年代便在北京老君堂胡同居住。据诗人邵燕祥说:“当年胡适还在旁边的竹竿巷住过”,胡适有诗云“我住竹竿尖”。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和他的嫡传弟子俞平伯,给寂寥的胡同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常常到此造访的有社会各界名流和北大学子,如朱自清、顾颉刚、启功等常常结伴而来。俞平伯素爱昆曲,能字正腔圆悠悠地唱上几句,因而还结交了不少名角和票友,他的宅第是当时京城有名的昆曲票友沙龙。俞平伯家是胡同路北的一座四合院,虽不富贵堂皇,却也十分规整典雅。有正院和跨院,房舍不少,院子也大。老街坊们说,俞平伯当时三十几岁,圆脸,个头不高,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常见他在门口微笑着迎接和恭送客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开展批判胡适的政治运动后,不识时务的俞平伯,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大批胡适而自我救赎。时为俞平伯领导的郑振铎、何其芳虽然尽力保护,俞平伯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批判对象。老君堂俞家的门前随即归于寂静冷落。只有老友王伯祥,不识相地常去看他,并结伴步行去游什刹海。书生气十足的俞平伯,居然赋诗记游:“借得临湖楼小坐,悠然樽酒慰平生”。大难临头却超然物外,不泯文人本色。“文革”时,俞平伯被赶进跨院存放刻书雕版的阴暗小屋。他仍不怨不怒,不改温柔敦厚的本性,又即兴赋诗曰,“屋角斜晖(一作阳)应似旧,隔墙犹见马缨花”。随遇而安,不改其乐。
风采一次俞平伯讲古诗——蔡邕所作《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俞说:“知就是不知。”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俞先生,你这样讲有根据吗?”俞说:“古书这种反训不少。”接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六七种。提问的同学说:“对。”坐下。
俞平伯在清华讲诗词,很有吸引力。在课堂上他选出一些诗词,自己摇头晃脑而朗诵之。有时候他闭上了眼睛,仿佛完全沉浸在诗词的境界之中,片刻,只见他蓦地睁大了眼睛,连声说:“好!好!好!就是好!”学生正巴巴地等他解释好在何处,他却已朗诵起第二首诗词来。
有一天,俞平伯忽然剃光了脑袋。众目睽睽之下,他怡然自得,泰然处之,光着个脑袋,仍然在课堂上高喊:“好!好!好!就是好!”
俞先生有一次给学生讲一首杜甫写的赞扬诸葛亮的七言诗,其中有一句是“万古云霄一羽毛”,他讲解的时候说:“万古云霄一羽毛就是万古云霄一羽毛。”
这不等于没有讲解么?其实,诗的意境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熟读背诵之后自能领会它的丰富内涵:洁白的羽毛在万里晴空中随风曼舞,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多么美丽高洁的画面啊!
旷达俞平伯自上世纪初三十年代便在北京老君堂胡同居住。据诗人邵燕祥说:“当年胡适还在旁边的竹竿巷住过”,胡适有诗云“我住竹竿尖”。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和他的嫡传弟子俞平伯,给寂寥的胡同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常常到此造访的有社会各界名流和北大学子,如朱自清、顾颉刚、启功等常常结伴而来。俞平伯素爱昆曲,能字正腔圆悠悠地唱上几句,因而还结交了不少名角和票友,他的宅第是当时京城有名的昆曲票友沙龙。俞平伯家是胡同路北的一座四合院,虽不富贵堂皇,却也十分规整典雅。有正院和跨院,房舍不少,院子也大。老街坊们说,俞平伯当时三十几岁,圆脸,个头不高,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常见他在门口微笑着迎接和恭送客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开展批判胡适的政治运动后,不识时务的俞平伯,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大批胡适而自我救赎。时为俞平伯领导的郑振铎、何其芳虽然尽力保护,俞平伯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批判对象。老君堂俞家的门前随即归于寂静冷落。只有老友王伯祥,不识相地常去看他,并结伴步行去游什刹海。书生气十足的俞平伯,居然赋诗记游:“借得临湖楼小坐,悠然樽酒慰平生”。大难临头却超然物外,不泯文人本色。“文革”时,俞平伯被赶进跨院存放刻书雕版的阴暗小屋。他仍不怨不怒,不改温柔敦厚的本性,又即兴赋诗曰,“屋角斜晖(一作阳)应似旧,隔墙犹见马缨花”。随遇而安,不改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