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相思莫相负章节目录 > 并刀如水 纤手破新橙(3)

并刀如水 纤手破新橙(3)(2/2)

相思莫相负作者:白落梅 2017-04-13 16:57
象中,辛弃疾的词,为豪迈豁达的风格。苏轼的词,旷达中渗透着人生哲理,总让人同他一起走入风起云涌的境界里,又随他慢慢地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不同,他的词似乎永远炽热,带着英雄的豪情与悲壮,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这些,与他的人生历程相关,他年轻时就参加抗金义军,携着燕赵奇士的侠义与豪情,也算是金戈铁马二十年,有气吞山河的的豪迈。可中年受到排挤,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伟大志向不得施展,就将这一腔愤怒,写入词中。他闲赋了二十年,漂泊流转,一边羡慕归隐山林的隐逸高人,一边忘不了要做一个承担民族使命的英雄。他总是会在恬静的时候,心灵涌起波澜,并且在这种感情起伏与交织中度过了后半生。写下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样醒透又悲凉词句。

    他写下这首《青玉案》,是想透过世态表象的繁华,寻找属于自己的落寞和清醒。明月就像一面镜子,映衬出一幅雪树梨花的元夕画境。月亮无须背负宋朝那沉重的历史,它从远古走来,看过秦汉风云和隋唐演义,依旧温婉似玉、清凉无尘。此时的朝廷,风雨飘摇,国难当头,可江南的元夕,却依旧一派盛况空前的鲜妍景象。火树银花不夜天,龙腾狮舞闹元春。香车宝马碾过芬芳的路径,游人如织,笑语盈盈地赏灯,猜灯谜。他们沉醉在歌舞升平的快乐里,却不知,宋朝已失去半壁江山,他们脚下的土地已不再全部属于自己。

    难道他们真的被浮华麻醉了心灵了,或者他们都已经修炼到淡定的境界,可以足够成熟地抵挡风雨?辛弃疾辗转在如流的人群中,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寂寞。他想要唤醒所有的人,告诉他们,一起力挽狂澜,修补残破的苍穹,却又不忍惊醒他们瑰丽的梦。他在纷繁的街市中,似乎听到美人环佩和璎珞的叮当声,他希望在这个没有约定的夜晚里,可以找到一个不屑俗流、超拔脱俗的佳人。和她共诉一段柔肠,共有一种相思,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忘记,摇摇欲坠的山河,忘记他骨子里,那一点还没有完全消磨殆尽的英雄气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一直寻寻觅觅的身影,原来就在阑珊的灯火处,在倾斜的月光中。这女子,也许是一位脱俗的仙子,她用淡然的心,漠然地看着世人悲喜往来。又或许是一个冷落繁华的平凡女子,她不过在今夜,独自走出闺房,想要在阑珊的角落,感染一点点热闹的气息罢了。无论她是谁,今夜,她就是辛弃疾苦苦寻找的那个人,是他心中那枝清绝高傲的红梅,不与凡尘有任何纠缠。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细细揣摩,这三种境界,我们都能体味,但是却未必要真正达到。

    因为,我们都是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经历着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我们的人生也许不需要经历这三层境界,只在心里,存一份淡定,留一份清醒。不上高楼,不为憔悴,不再寻觅,只从容地行走,清淡似水,安静如月,低眉浅笑,自在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