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相思莫相负章节目录 > 旧岁繁花 终不敌今春新绿(2)

旧岁繁花 终不敌今春新绿(2)(2/2)

相思莫相负作者:白落梅 2017-04-13 16:57
隘的思想,不为俗物所纠缠。都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文字,可以品出其心性和胸襟。但一个没有宽大襟怀的人,没有明净思想的人,也断然写不出清澈醒透的文字。只能在文字逼仄的窄巷里,走走停停,找不到出来的路。

    他起笔就感叹“一向年光有限身”,这么直接,在刹那就撼人心魄。让我们都明白,年光的短暂,生命的有限,看着似水光阴淙淙流淌,我们是这样的无能为力。是的,春光就是这般易逝,盛年转眼就不见了,我们只能从容地迎合自然规律,因为任何的抗拒,都是徒劳。他说“等闲离别易**”——别离不过是人间最寻常的事,就像是一则故事的剪影,带着些许伤感的情节,但也是恍然而过,稍纵即逝。感叹是多余的,倒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从文字中,可以看出,晏府里总是宾客如云,晏殊是洒脱之人,他懂得及时行乐,聊慰有限之生。

    然而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虽说散了会聚,聚了会散,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总是无端地尝尽悲喜。记得《红楼梦》里说宝玉多情,喜聚不喜散。而黛玉无情,喜散不喜聚,缘由是,聚时欢喜,散后冷清,莫如不聚不散。然而,黛玉又是否真的是无情之人?她应该比宝玉更深情,因为她深知聚散无常,在不能改变的时候,莫如持一份淡定在心里。每个人对待人生的方式和态度不同,清淡之人,自怀清淡之心。林黛玉寄人篱下,自有难言的凄苦,不敢对幸福有太多的奢望。晏殊一生显贵,他有足够挥霍的资本,他的人生,不需要为谁负累,只为自己而活,活得纯粹,活得洒脱而自在。

    筵席散了,一种繁华后的寂寞,顿袭心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若此时登楼,放眼辽阔的山河,徒然地怀思远去的故人。若是独处于窗下,看院内繁花疏落,反添了伤春之感。莫如怜惜眼前的人,这里眼前的人,指的是一直陪伴他左右的人,也许是歌女,也许是亲人。也代表他所拥有的一切,财富、机遇、旖旎而安稳的日子。这些所能抓得住的真实的生活,才需要好好珍惜。

    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一句取自唐代传奇,元稹撰的《会真记》,又称《莺莺传》。崔莺莺写给张生的诗中:“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在后来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里也出现过。晏殊结句处,用这句诗,即转即收,可谓精致巧妙。

    一个简单的道理,也许有些人,一生也悟不到它的真意。明明已经拥有了人生最平淡、最朴素的幸福,却不知道珍惜。总希望将自己抛掷到滚滚红尘,在浪涛里去打捞,那些虚幻而华丽的梦。为难以企及的名利,为不可获得的爱情,为华而不实的荣耀,付出惨痛的代价。却辜负了,一生默默相随的人事。流光易换,淡如云烟,应记取:满目河山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