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高原的气质与灵魂(2)(2/2)
《藏獒的精神》作者:杨志军 2017-04-13 16:56
德勒。”说着双手捧过来一条洁白的哈达。那一刻我感动得不能言语。“哈”是“嘴”的意思,也有“心里话”的延伸意,“达”是“马”的意思。送你一条洁白的哈达,就是送你一匹来自心灵的骏马。对一个作家来说,还有什么比骑着读者送给你的心灵的骏马更踏实呢?
哈达是高贵而平凡的。它让我享受,也让我平静,更让我知道了珍惜信任,珍惜文字,也珍惜平凡的意义。
2006年即将过去,又是一个栖息的驿站、一个准备出发的开端,路依然很长很长,我们看不到它的尽头,只需要走好眼前的每一步。
藏土九歌(散文诗)
去西藏的汉人
我是一个寻找灵魂的汉人,我循着古道蹄音,来到神山之王的冈日波钦,遇到了一个一辈子凿刻嘛尼石的藏族人。
我是一个寻找家园的汉人,我喊着阿里阿里,来到冰雪照耀的白石岭,遇到了一个一辈子转绕冰山的藏族人。
我是一个寻找幸福的汉人,我走过千山万岭,来到古格废墟的孔雀庭,遇到了一个一辈子守护酥油灯的藏族人。
我是一个寻找源头的汉人,我冒着十二月冷风,沿着格拉丹冬一路西行,遇到了一个一辈子给牛羊挤奶的藏族人。
我是一个寻找爱情的汉人,我假装为了修行,来到太阳的故乡拉萨城,遇到了一个一辈子就爱跑马汉的藏族人。
我曾经闻不惯酥油;我曾经不理解到拉萨的八千里长头;我曾经有过一个朋友叫格桑尼玛,他死在朝圣的路上,冬天的唐古拉山口。
我曾经朝拜过宗喀巴;我曾经住雕房,吃糌粑,一身藏装逛林卡;我曾经有过一个朋友叫格桑尼玛,他送给我一把腰刀,我给刀起名叫桑吉卓玛。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在高阔的无比高阔的羌塘,她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唐古特神圣的北方,好大一片荒凉。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在北方在海拔五千米以上,那儿是湖泊最多的地方,是动物最多的地方,是神话最多的地方。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在一片野牦牛栖居的牧场,六月里翻滚八千里雪浪,云雾托起山冈,哦哟呵——好苍茫。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四周都是威猛的护法金刚,盐湖女神在空中飞翔,转经筒支在了天上,经幡拴着太阳。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是牛毛做的墙,羊角做的桩,吉祥的菩萨供在中央,炉灶上取暖卡垫上睡眠,头顶还有天窗。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夏天在山上,冬天来到湖水旁,就像一艘船漂过海洋,一走一停一落一涨,阿爸始终摇着橹桨。
哈达是高贵而平凡的。它让我享受,也让我平静,更让我知道了珍惜信任,珍惜文字,也珍惜平凡的意义。
2006年即将过去,又是一个栖息的驿站、一个准备出发的开端,路依然很长很长,我们看不到它的尽头,只需要走好眼前的每一步。
藏土九歌(散文诗)
去西藏的汉人
我是一个寻找灵魂的汉人,我循着古道蹄音,来到神山之王的冈日波钦,遇到了一个一辈子凿刻嘛尼石的藏族人。
我是一个寻找家园的汉人,我喊着阿里阿里,来到冰雪照耀的白石岭,遇到了一个一辈子转绕冰山的藏族人。
我是一个寻找幸福的汉人,我走过千山万岭,来到古格废墟的孔雀庭,遇到了一个一辈子守护酥油灯的藏族人。
我是一个寻找源头的汉人,我冒着十二月冷风,沿着格拉丹冬一路西行,遇到了一个一辈子给牛羊挤奶的藏族人。
我是一个寻找爱情的汉人,我假装为了修行,来到太阳的故乡拉萨城,遇到了一个一辈子就爱跑马汉的藏族人。
我曾经闻不惯酥油;我曾经不理解到拉萨的八千里长头;我曾经有过一个朋友叫格桑尼玛,他死在朝圣的路上,冬天的唐古拉山口。
我曾经朝拜过宗喀巴;我曾经住雕房,吃糌粑,一身藏装逛林卡;我曾经有过一个朋友叫格桑尼玛,他送给我一把腰刀,我给刀起名叫桑吉卓玛。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在高阔的无比高阔的羌塘,她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唐古特神圣的北方,好大一片荒凉。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在北方在海拔五千米以上,那儿是湖泊最多的地方,是动物最多的地方,是神话最多的地方。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在一片野牦牛栖居的牧场,六月里翻滚八千里雪浪,云雾托起山冈,哦哟呵——好苍茫。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四周都是威猛的护法金刚,盐湖女神在空中飞翔,转经筒支在了天上,经幡拴着太阳。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是牛毛做的墙,羊角做的桩,吉祥的菩萨供在中央,炉灶上取暖卡垫上睡眠,头顶还有天窗。
我住过的那一间帐房,夏天在山上,冬天来到湖水旁,就像一艘船漂过海洋,一走一停一落一涨,阿爸始终摇着橹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