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闲情偶寄章节目录 > 音律第三(4)

音律第三(4)

闲情偶寄作者:(清)李渔 2017-04-13 16:11
    音律第三(4)

    导致这种结果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有利用古代素材的心却没有应该具备的文采。现在观看、演出这部戏剧的人,只知道其中的情节动人,词曲听起来悦耳,可曾仔细品尝其中的味道,深入推究里面的词句吗?让研究古代作品的人把南本《西厢记》拿来看看,里面的词句结结巴巴,没有不把书扔掉,捂着鼻子责怪它里面臭气熏天的人。如果说,该剧词曲文理不通,是因为它是在北本的基础上增删而成的,这儿割一块儿那儿补一块儿,自然难以贴切;作者即使有才气、力量,也没有地方施展。那么,里面的宾白就都是作者自己写的,并没有依傍原本,为什么有才气却没用上,有力气却没有施展出来,非要写一些俗气恶心的话来污染听众的耳朵呢?并且这部剧的曲文中到处是没有根据原本增删的地方。这些地方有的是自己写一折戏来补充原本缺陷、简略的地方,有的是自己做一首曲子来连接前后各曲。这些地方就没有人束缚,全凭自己发挥,为什么有才华却不利用,有力气却不施展,也是写些勉勉强强、支支吾吾的句子来应付观众呢?假如王实甫复活,看到这部剧的演出,他不是狂叫怒骂,把改过的本子烧掉,就是痛哭流涕,对着原本悲叹自己的不幸。

    唉!续写《西厢记》的人的才华,与《西厢记》的作者相比差不了多少。而观众都对《西厢记》纷纷加以非议,认为《惊梦》之后的曲子就像狗尾续貂。然而他的才华和写南本《西厢记》的人加以比较,岂止是主子和奴婢的关系,简直是帝王和乞丐的差别。可是如今的观众对《西厢记》后半部分加以指责,而对于南本《西厢记》却独独包容,这一点已经让人不可理解了,并且还让家家户户都传诵,居然把它与《琵琶记》相提并论,这样,不只是王实甫要含冤,高则诚也要叫屈了。

    我一生最讨厌弋阳、四平这些腔调的戏剧,见到了就要远远避开。但是,听说弋阳、四平要上演《西厢记》,就高兴地去观看,惟恐落在别人的后面。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腔调虽然令人讨厌,但它的曲文并没有改动,仍是完完整整的《西厢记》,而不是改头换面、残缺不全的《西厢记》。南本却是集聋、哑、驼背、折腰等病状于一身了。这样说是只批评它的文词,而不推究音律。

    自古以来创作戏曲的要旨,首先要求宫调严,然后是声音,最后是字格。九宫十三调,是南曲的特征。短一点的折子戏可以不拘于规则,但是成套的大曲就一定要分门别类,各有各的摆放位置,不但每套戏曲之间不能混在一起,而且它们的顺序也不能颠倒错乱。南本《西厢记》只因把北本改为南本,于是把词场的格局都完全改变了:有的因为前边曲子之间字句相同、后边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