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采第二(2)
《闲情偶寄》作者:(清)李渔 2017-04-13 16:11
词采第二(2)
若论填词家宜用之书,则无论经传子史以及诗赋古文,无一不当熟读,即道家佛氏、九流百工之书,下至孩童所习《千字文》、《百家姓》,无一不在所用之中。至于形之笔端,落于纸上,则宜洗濯殆尽。亦偶有用着成语之处,点出旧事之时,妙在信手拈来,无心巧合,竟似古人寻我,并非我觅古人。此等造诣,非可言传,只宜多购元曲,寝食其中,自能为其所化。而元曲之最佳者,不单在《西厢》、《琵琶》二剧,而在《元人百种》之中。《百种》亦不能尽佳,十有一二可列高、王之上,其不致家弦户诵,出与二剧争雄者,以其是杂剧而非全本,多北曲而少南音,又止可被诸管弦,不便奏之场上。今时所重,皆在彼而不在此,即欲不为纨扇之捐,其可得乎?
【译文】
曲文的文字风格和诗歌、散文的文字风格不但不同,而且还截然相反。为什么呢?因为诗歌、散文的语言风格注重典雅而轻视粗俗,适宜写得委婉含蓄而切忌什么都说得清清楚常曲词却不是这样,剧中人物的语言就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街谈巷议为参考,叙事则要直接明白。一篇曲词中只要有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或者初看不能看出其中的妙处,仔细想过之后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就不是绝妙的好词,不用问就知道这是现代人写的曲子,而不是元代的曲子。
元代的戏曲家并不是不读书,但他们创作的戏曲,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书本气,这是因为他们胸中有书但不用,而不是需要用书时却没有书;而后来人写的戏曲,则满纸都是书本上的话。元代人不是不深刻,但他们写的曲词,让人觉得都很浅显,这是因为他们善于深入浅出,而不是用语言的浅显来掩饰自己学问的不深,而后人的曲词则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深奥。
不说别的,就说汤显祖的《还魂记》,世人都把它和元朝人创作的戏曲相媲美,确实是这样。问它的精华在什么地方,人们就用《惊梦》、《寻梦》这两折戏来回答。我认为这两折虽然精彩,仍然只是现代人的作品,而不是元代人的作品。《惊梦》第一句话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用一缕游丝挑动起人物的情思,开端一句话就让人费了这样的苦心,可以说是费心经营啊。然而看《牡丹亭》这出戏的人,一百人中能有一两个人理解其中的深意吗?如果认为汤显祖创作这出戏的本来意图并不在这儿,不过是用眼前所见的事物引出所翼达的感情,那么看见游丝不妨直接说出来,何必绕个大弯子,由晴朗天空中的一缕游丝说到春天,又由春天与晴朗天空中的游丝而悟到情思如一缕丝线呢?如果说这样写原来就有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若论填词家宜用之书,则无论经传子史以及诗赋古文,无一不当熟读,即道家佛氏、九流百工之书,下至孩童所习《千字文》、《百家姓》,无一不在所用之中。至于形之笔端,落于纸上,则宜洗濯殆尽。亦偶有用着成语之处,点出旧事之时,妙在信手拈来,无心巧合,竟似古人寻我,并非我觅古人。此等造诣,非可言传,只宜多购元曲,寝食其中,自能为其所化。而元曲之最佳者,不单在《西厢》、《琵琶》二剧,而在《元人百种》之中。《百种》亦不能尽佳,十有一二可列高、王之上,其不致家弦户诵,出与二剧争雄者,以其是杂剧而非全本,多北曲而少南音,又止可被诸管弦,不便奏之场上。今时所重,皆在彼而不在此,即欲不为纨扇之捐,其可得乎?
【译文】
曲文的文字风格和诗歌、散文的文字风格不但不同,而且还截然相反。为什么呢?因为诗歌、散文的语言风格注重典雅而轻视粗俗,适宜写得委婉含蓄而切忌什么都说得清清楚常曲词却不是这样,剧中人物的语言就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街谈巷议为参考,叙事则要直接明白。一篇曲词中只要有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或者初看不能看出其中的妙处,仔细想过之后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就不是绝妙的好词,不用问就知道这是现代人写的曲子,而不是元代的曲子。
元代的戏曲家并不是不读书,但他们创作的戏曲,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书本气,这是因为他们胸中有书但不用,而不是需要用书时却没有书;而后来人写的戏曲,则满纸都是书本上的话。元代人不是不深刻,但他们写的曲词,让人觉得都很浅显,这是因为他们善于深入浅出,而不是用语言的浅显来掩饰自己学问的不深,而后人的曲词则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深奥。
不说别的,就说汤显祖的《还魂记》,世人都把它和元朝人创作的戏曲相媲美,确实是这样。问它的精华在什么地方,人们就用《惊梦》、《寻梦》这两折戏来回答。我认为这两折虽然精彩,仍然只是现代人的作品,而不是元代人的作品。《惊梦》第一句话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用一缕游丝挑动起人物的情思,开端一句话就让人费了这样的苦心,可以说是费心经营啊。然而看《牡丹亭》这出戏的人,一百人中能有一两个人理解其中的深意吗?如果认为汤显祖创作这出戏的本来意图并不在这儿,不过是用眼前所见的事物引出所翼达的感情,那么看见游丝不妨直接说出来,何必绕个大弯子,由晴朗天空中的一缕游丝说到春天,又由春天与晴朗天空中的游丝而悟到情思如一缕丝线呢?如果说这样写原来就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