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第一(2)(2/2)
《闲情偶寄》作者:(清)李渔 2017-04-13 16:11
后世的剧本,那么当时的元朝也就和五代、金、辽一同消逝了,又怎能在三朝之后,还能够挂在文人学士的嘴边呢?这是帝王国家因为填词作曲而流传于世的例子。
由此看来,填词作曲并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和史书、传记、诗歌、散文同源不同流的文体。近来喜爱戏曲,刻意学习元代作家、想和汤显祖并驾齐驱的人很多,但最终写成的人却很少,没有可以称得上绝唱的作品。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戏曲创作方面,只有前人的作品可以借鉴,并没有现成的法则可以依照。这就像黑暗的房间里没有灯,睁着眼睛也和瞎子一样,不仅找不到路,问路也没有人。这些人,半途而废的人占绝大多数,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的人也不少。
我曾经感到特别奇怪:世上只要有一种文体,就会有一种相应的写作规则被记载在书本上,读的时候就和老师在旁边一点一滴的教导没什么区别。唯独填词作曲这件事,人们不仅写得很简略,并且好像是故意要把它放到一边不讲解似的。我揣摩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戏曲创作的规则难以掌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灵感突然出现的时候,作者神魂飞越,好像在梦中一样,不到完成全篇的时候是不能收回魂魄的。让一个人谈论真实的事情比较容易,要他描述梦境就很难了。不是不想表达,而是无法表达。像这样创作的规则确实奇怪困难,的确是说不出来啊!我认为像这样深刻的道理,说的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并非只是对戏曲创作而言,在其他方面都是一样。难道能因为精妙的地方不好说,粗浅的地方也置之不谈了吗?第二,填词不拘定式,其规律变化无常,有的话应该这样说,有的话又不应该这样说。如填写生、旦的曲词,贵在庄重典雅,写净、丑的曲词,必须带上诙谐的色彩。这是常规的道理。但是如果忽然遇到风流洒脱的生、旦,反而觉得庄重典雅的曲词不适合他们。作为迂腐、不讲人情的净、丑,反而忌讳把曲词写得诙谐幽默。像这些情况,很难局限于一点,一概而论。前人担心用固定不变的陈旧言词贻误了那些拘泥不变的作者,因此宁愿存有不足和疑问,也不画蛇添足。像这样,那么这种变化的规律,不仅词曲是如此,科举时文、诗歌、散文都是如此。难道按照死板的法式写出来的文章能够被人欣赏,流传后世吗?第三,自古以来名士因为写诗歌、词赋而被人器重的,十个人中有九个;因为写词曲而流传于世的还占不到十分之一,大概千百人中才有一个。凡是擅长词曲创作的人,都把创作的技巧藏得很严密,他们认为:没有人传授给我这门技艺,我为什么要教给别人呢?假如家家户户都创作戏曲,那么不要说到处都是《阳春》、《白雪》这样的好戏曲,能人高手也未必不会后来者居上,而使前人显得低劣。况且如果精通曲词的人越来越多,处处对你挑剔,使前人没有办法隐藏自己拙劣的地方,这是自己当后羿教出无数像逢蒙这样的徒弟,最后在身边拿着武器害自己啊。不如仍然效仿前代的人,闭口不提为好。
由此看来,填词作曲并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和史书、传记、诗歌、散文同源不同流的文体。近来喜爱戏曲,刻意学习元代作家、想和汤显祖并驾齐驱的人很多,但最终写成的人却很少,没有可以称得上绝唱的作品。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戏曲创作方面,只有前人的作品可以借鉴,并没有现成的法则可以依照。这就像黑暗的房间里没有灯,睁着眼睛也和瞎子一样,不仅找不到路,问路也没有人。这些人,半途而废的人占绝大多数,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的人也不少。
我曾经感到特别奇怪:世上只要有一种文体,就会有一种相应的写作规则被记载在书本上,读的时候就和老师在旁边一点一滴的教导没什么区别。唯独填词作曲这件事,人们不仅写得很简略,并且好像是故意要把它放到一边不讲解似的。我揣摩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戏曲创作的规则难以掌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灵感突然出现的时候,作者神魂飞越,好像在梦中一样,不到完成全篇的时候是不能收回魂魄的。让一个人谈论真实的事情比较容易,要他描述梦境就很难了。不是不想表达,而是无法表达。像这样创作的规则确实奇怪困难,的确是说不出来啊!我认为像这样深刻的道理,说的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并非只是对戏曲创作而言,在其他方面都是一样。难道能因为精妙的地方不好说,粗浅的地方也置之不谈了吗?第二,填词不拘定式,其规律变化无常,有的话应该这样说,有的话又不应该这样说。如填写生、旦的曲词,贵在庄重典雅,写净、丑的曲词,必须带上诙谐的色彩。这是常规的道理。但是如果忽然遇到风流洒脱的生、旦,反而觉得庄重典雅的曲词不适合他们。作为迂腐、不讲人情的净、丑,反而忌讳把曲词写得诙谐幽默。像这些情况,很难局限于一点,一概而论。前人担心用固定不变的陈旧言词贻误了那些拘泥不变的作者,因此宁愿存有不足和疑问,也不画蛇添足。像这样,那么这种变化的规律,不仅词曲是如此,科举时文、诗歌、散文都是如此。难道按照死板的法式写出来的文章能够被人欣赏,流传后世吗?第三,自古以来名士因为写诗歌、词赋而被人器重的,十个人中有九个;因为写词曲而流传于世的还占不到十分之一,大概千百人中才有一个。凡是擅长词曲创作的人,都把创作的技巧藏得很严密,他们认为:没有人传授给我这门技艺,我为什么要教给别人呢?假如家家户户都创作戏曲,那么不要说到处都是《阳春》、《白雪》这样的好戏曲,能人高手也未必不会后来者居上,而使前人显得低劣。况且如果精通曲词的人越来越多,处处对你挑剔,使前人没有办法隐藏自己拙劣的地方,这是自己当后羿教出无数像逢蒙这样的徒弟,最后在身边拿着武器害自己啊。不如仍然效仿前代的人,闭口不提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