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第五(2)(2/2)
《闲情偶寄》作者:(清)李渔 2017-04-13 16:11
架还没有打好,就顺着文思信笔写下去,从开头写到中间,再从中间写到结尾,这叫以文作文,也有一种水到渠成的奇妙境界。然而这种文章,只可细观,不耐观大略。总观大略就会看出拼拼凑凑的痕迹。
书画的道理也是一样。名人的字画,挂在大厅里,隔了一丈多远来看,不能看清楚哪里是山,哪里是水,哪里是亭台树木,可能连字的笔画也看不清楚,而如果只看全幅的规模气势,就会令人十分赞许。为什么呢?因为气魄过人,整体的章法好。
至于垒石成山,大半都没有固定的规则,就像以文作文,是一段一段写出来的。名家也是这样,何况平庸的工匠呢?那么,要垒一座巨石大山,要如何做呢?难道一定要等唐宋八大家再生,把才高八斗的文士变成大力士,然后让他们操斧造山吗?或者把一座大山,分成几十座小山,终年低头琢磨,这样来掩饰它的拙劣吗?其实这并不难。用一种以土代石的方法,既减少人工,又节省物力,而且还有天然起伏的巧妙。就是把假山混在真山的中间,使人分辨不出,这是最妙的方法了。
要垒高大的山,如果全部用碎石,就如同百衲的僧衣,想找个没缝的地方都难,这是它不耐看的原因。把土混杂在中间,就可以丝毫看不出拼凑的痕迹了,这样还便于种树。等到树根盘曲稳固,可以跟石头一样坚固,而且树大叶繁,浑然一色,分辨不出哪是土哪是石。站在真山的旁边,有谁能分辨出它是人工堆积而成的呢?用这种方法不要求石头的多少,也不要求土和石各占一半,土多就是土山带石,石多就是石山带土。土和石这两种东西,原本就是不可分离的,石山上没有土,就会不长草木,成为不毛之山了。
书画的道理也是一样。名人的字画,挂在大厅里,隔了一丈多远来看,不能看清楚哪里是山,哪里是水,哪里是亭台树木,可能连字的笔画也看不清楚,而如果只看全幅的规模气势,就会令人十分赞许。为什么呢?因为气魄过人,整体的章法好。
至于垒石成山,大半都没有固定的规则,就像以文作文,是一段一段写出来的。名家也是这样,何况平庸的工匠呢?那么,要垒一座巨石大山,要如何做呢?难道一定要等唐宋八大家再生,把才高八斗的文士变成大力士,然后让他们操斧造山吗?或者把一座大山,分成几十座小山,终年低头琢磨,这样来掩饰它的拙劣吗?其实这并不难。用一种以土代石的方法,既减少人工,又节省物力,而且还有天然起伏的巧妙。就是把假山混在真山的中间,使人分辨不出,这是最妙的方法了。
要垒高大的山,如果全部用碎石,就如同百衲的僧衣,想找个没缝的地方都难,这是它不耐看的原因。把土混杂在中间,就可以丝毫看不出拼凑的痕迹了,这样还便于种树。等到树根盘曲稳固,可以跟石头一样坚固,而且树大叶繁,浑然一色,分辨不出哪是土哪是石。站在真山的旁边,有谁能分辨出它是人工堆积而成的呢?用这种方法不要求石头的多少,也不要求土和石各占一半,土多就是土山带石,石多就是石山带土。土和石这两种东西,原本就是不可分离的,石山上没有土,就会不长草木,成为不毛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