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蹄尘烟下的罗斯文化(1)(2/2)
《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作者:智仁 2017-04-13 15:53
莫斯科公国的编年史工作,始于14世纪初。这项工作是在教会的领导下进行的,并在14世纪末取得了重要的成绩。1409年,总主教基普里安主持编寨的大型编年史在莫斯科完成。这部卷浩繁的编年史在《往事纪年》的基础上,继续收录了诺夫哥罗德、梁赞、特维尔等地区的编年史料。无论从篇幅上还是从内容上,它都可称为是全罗斯的编年史。这部编年史的另一个特点是,所收入的史料基本保持原样,没有进行加工篡改。如其中包括诺夫哥罗德对特维尔的攻击,莫斯科公国对诺夫哥罗德的指责等等。莫斯科公国为了加强联合罗斯各地区的政治需要,1418年由福季总主教在莫斯科主持编纂了一部新的编年史。这部编年史对基普里安的编年史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如删掉了罗斯各地区之间相互攻击的内容,缓和了莫斯科公国同其他地区的矛盾,明显地表现出了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实现全罗斯联合的倾向。
在编年史的编撰中,反映出实行全罗斯的政治联合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主流,所争论的问题不是联合不联合,而是究竟怎样实现这种联合。特维尔为了同莫斯科公国对抗,于1455年编一部编年史。这部编年史首先叙述了13世纪以前的世界史、罗斯史,然后紧接着叙述13世纪以来的特维尔的历史,极力强调特维尔公国的历史就是世界史和真正的罗斯史的继续,特维尔大公里斯·亚历山德罗维奇是东正教真正的首领。只有他才有资格带上皇冠。显然,这部编年史认为应该以特维尔为中心、而不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实现全罗斯的联合。
16世纪70年代,12册巨著《插图编年史》完成。这是一部根据沙皇旨意编撰的王室著作,为此成立了专门机构,集中了国内优秀文书和画家来完成文字写作和插图绘制工作。它叙述了从“创世”以来到16世纪中叶为止的世界史以及罗斯建国以来至16世纪50年代末的俄国史,并附有多达1.6万余幅的小型插图。
其他的史学作品还有记述伊凡四世统治初年历史的《沙皇和大公伊凡·瓦西里耶维奇治国初期的编年史》,叙述喀山汗国历史及其归并于莫斯科的过程的《喀山史》等。
15世纪时,罗斯人同世界的交往和联系明显地扩大了。现实生活需要对罗斯以外地区的国家、民族历史的了解。因此在罗斯这时也出现了有关世界史的编年史,如《希腊和罗马编年史》,15世纪中叶问世的《罗斯年鉴》,是一部包括罗斯历史在内的小型世界编年史。
随着罗斯与外界交流的增加,游记文学鼎盛起来。游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14世纪也有突出的表现。接受基督教以来,罗斯人本有去帝都(君士坦丁堡)和近东各处圣地朝圣旅行的传统,但在13世纪因蒙古的征服而中断了,到14世纪上半期才逐渐恢复。14世纪中叶,诺夫哥罗德人斯特凡留下了他对君士坦丁堡之旅的生动记载。他的《旅行记》反映了当时诺夫哥罗德人对艺术的兴趣和修养。斯特凡和“其他人”于1348—1349年去君士坦丁堡游历,那时的君士坦丁堡可以说是一座艺术之都,城中遍布壮丽的教堂、宏伟的公共建症巨大的宫殿和无数从各地运来的艺术品。斯特凡对于帝都的重要建症文化遗迹和艺术名胜的观察十分细致,描述也极为周到,君士坦丁堡大部分著名的艺术遗迹和作品都被纳入其中。像诺夫哥罗德的许多文学作品一样,斯特凡的《旅行记》简洁而又朴素,文学思维明白清晰,写法凝练务实。他特别关注的是他自己的祖国没有的东西和令他觉得最不平常的东西:从海上远远便能看见的尤士丁尼皇帝的巨大雕像,索菲亚教堂的立柱,柱廊式大厅里的基督雕像、康士坦丁大帝立柱以及华贵精美的大理石建筑构件和装饰。斯特凡对大理石这种罗斯及诺夫哥罗德还没有用过的材料作了细致的描述,说这是色彩丰富的、带有纹理的、非常光滑的、惊人美丽的石头,“从它们上面可以看见自己的面孔,就像在镜子里一样。它们从伟大的罗马运来”。除了斯特凡的《旅行记》外,诺夫哥罗德还有两部14世纪的描写君士坦丁堡的作品,即《关于帝都的传说》和《关于帝都圣地的谈话》。这两部作品也像斯特凡的《旅行记》一样,对君士坦丁堡的艺术遗迹充满敬仰、激动和惋惜之情。
1438年,罗斯使团出席佛罗伦萨宗教会议,这是罗斯人首次进入意大利。他们在往返途中经过了利沃尼亚、德国、匈牙利和波兰,在一些使团成员的旅行郧中,有很多关于这些欧洲城市的建症街景、工厂、医院、交通等各个方面情况的详细记载。1469年,特维尔商人阿法纳西·尼基金去阿塞拜疆经商,因故辗转到了印度并在那里居留三年。他在《三海游记》一书中对印度的自然景色、人文遗迹和社会生活的现实作了详细的描写。这类游记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方面,也在于它们把罗斯人的视野拓展到了外国的地理、人文和社会,传播了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