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2〕(2/2)
《鲁迅译文序跋集-鲁迅》作者:鲁迅译文序跋集-鲁迅 2017-04-13 15:45
文学向生活去的,从那有自立底的价值的技术出发。他们首先第一,将革命看作艺术作品的题材。他们明明白白,宣言自己是一切倾向性的敌人,并且想定了与这倾向之如何,并无关系的作家们的自由的共和国。其实,这些‘纯粹’的文学主义者们,是终于也不能不拉进在一切战线上,沸腾着的斗争里面去了的,于是就参加了斗争。到了最初的十年之将终,从革命底实生活进向文学的无产者作家,与从文学进向革命底实生活的‘同路人’们,两相合流,在十年之终,而有形成苏维埃作家联盟,使一切团体,都可以一同加入的雄大的企图,来作纪念,这是毫不足异的。”
关于“同路人”文学的过去,以及现在全般的状况,我想,这就说得很简括而明白了。
一九三○年八月三十日,译者。
※ ※ ※
〔1〕《十月》 苏联“同路人”作家雅各武莱夫描写十月革命时期莫斯科起义的中篇小说,作于一九二三年。鲁迅于一九二九年初开始翻译,次年夏末译毕。至一九三三年二月始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列为《现代文艺丛书》(鲁迅编)之一。
此书前四章的译文,最初曾分刊于《大众文艺》月刊第一卷第五、六两期(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日及二月二十日);第五章起至末章,译出后未在报刊发表过。
雅各武莱夫(E.d.k]TJUIJ,1886—1953) 通译雅柯夫列夫,苏联小说家。十月革命前开始文学创作,曾参加“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著有中篇小说《自由民》、《十月》,长篇小说《人和沙漠》等。
〔2〕本篇最初印入《十月》单行本,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3〕《文学底俄罗斯》 理定主编的一种文艺丛书,第一集出版于一九二四年,题为《文学的俄罗斯·当代俄国散文集》,选辑了二十八位作家的自传及作品。
〔4〕《作家传》 原题《QPXNYIUP》(《作家》),副标题为《当代俄罗斯散文作家自传及画像》,一九二八年出版于莫斯科。
〔5〕战时** 苏联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年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政策,以动员国内一切资源,保证前线需要。内容包括由国家控制全部工业;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制;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贩卖粮食等项。
〔6〕新经济政策 苏联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于一九二一年春天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不再实行不要市场和越过市场的直接的物品交换,并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7〕“同路人” 一九二一年前后,苏联文艺评论界用以称呼“谢拉皮翁兄弟”团体为代表的作家,意味着他们同情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同走一段路。
〔8〕“绥拉比翁的弟兄” 又译“谢拉皮翁兄弟”,以德国小说家霍夫曼的同名小说(内容描写谢拉皮翁兄弟六人,各自代表一种不同的个性)命名的文学团体。一九二一年成立于彼得格勒(今列宁格勒),一九二四年解散。他们主张作家不问政治,无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否定文学的社会意义。代表人物有伦支、左琴科等。
〔9〕艺术之家 又称“艺术府”。一九二八年秋在列宁格勒成立的艺术府和文人府(文学家之家),是当时的文艺家聚会及朗诵的场所。
〔10〕淑雪兼珂(L.L.rTAIF]T,1895—1958) 通译左琴科,苏联“同路人”作家。一九二一年开始文学活动,作品大都以小市民的生活琐事为题材。主要作品有短篇集《可敬的公民》等。
〔11〕巴尔底山 俄语QNHYPfNF(游击队)的音译。
〔12〕P.S.Kogan 戈庚(Q.d.gTBNF,1872—1932),苏联文学史家。十月革命后任莫斯科大学教授。著有《西欧文学史概论》、《现代俄国文学史纲》等。《伟大的十年的文学》,是他写于一九二七年的文学论著,评述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七年间的苏联文学概况,有沈端先译本,题为《伟大的十年间文学》,一九三○年九月上海南强书局出版。
〔13〕霍夫曼(1776—1822) 德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著有《金罐》、《跳蚤师傅》等。他的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宣扬“为艺术而艺术”,对颓废派文学影响颇大。
〔14〕伊凡诺夫(K.KcJNFTJ,1895—1963) 苏联作家。当过工人,一九一五年发表小说,得到高尔基的赞赏,即专心从事文学。代表作有《铁甲列车》等。
〔15〕毕力涅克(a.E.QPUCFB],1894—1941) 又译皮涅克,苏联“同路人”作家。十月革命后在政治上倾向革命,但创作上未摆脱无政府主义倾向。著有小说《精光的年头》等。
〔16〕《大众文艺》 文艺月刊,郁达夫、夏莱蒂主编,一九二八年九月上海现代书局发行。后期为“左联”机关刊物之一,一九三○年六月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共出十二期。
〔17〕安特来夫的《老屋》 应为梭罗古勃的《老屋》,有陈炜谟译本,一九三六年三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梭罗古勃([.g.dTUTB
S,1863—1927),俄国作家。著有小说《小鬼》、《老屋》等。
〔18〕法兑耶夫(E.E.[NpIIJ,1901—1956) 通译法捷耶夫,苏联作家。《溃灭》,即《毁灭》,长篇小说,有鲁迅译本,一九三一年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
〔19〕黑田乙吉(1888—1971) 日本《大阪每日新闻》记者,曾留学苏联。著有《苏维埃塑像》、《北冰洋的探险》等。
〔20〕“赫尔岑之家” 俄国文学家赫尔岑(E.c.MIHGIF,1812—1870)的旧宅,莫斯科文学者俱乐部曾设立于此。“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和“俄国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等文学团体也在此设事务所。十月革命初期,一些作家常在此集会朗诵自己未发表的作品。
〔21〕理定(K.M.CPGPF) 苏联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变节者》等。二次大战期间任随军记者,写过不少战争故事。
〔22〕《新兴文学》 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一种外国文学丛书,下中弥三郎编辑。
〔23〕《文艺战线》 应为《艺术战线》,日本尾濑敬止编译的苏联作家作品集,一九二六年出版于东京。
〔24〕“Ochez-Mal’Yar” 俄语作“DYIG^LNUBH”,即“父亲——油漆匠”。
〔25〕井田孝平(1879—1936) 日本翻译工作者,曾任俄语教授。南宋书院,日本东京的一家出版社。
〔26〕达夫 即郁达夫(1896—1945) 浙江富阳人,作家。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一九二八年曾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著有短篇小说集《沉沦》、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游记散文集《屐痕处处》等。
〔27〕曹靖华 河南卢氏人,未名社成员,翻译家。早年曾在苏联留学和工作,归国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等校任教。
译有《铁流》、《城与年》等。
〔28〕《罗曼杂志》 俄语作《_TmNF^MNfIYN》,即《小说报》,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发行,一九二七年创刊。
〔29〕普罗列泰利亚 即无产阶级,英文Proletariat的音译,源出拉丁文Proletarius。
关于“同路人”文学的过去,以及现在全般的状况,我想,这就说得很简括而明白了。
一九三○年八月三十日,译者。
※ ※ ※
〔1〕《十月》 苏联“同路人”作家雅各武莱夫描写十月革命时期莫斯科起义的中篇小说,作于一九二三年。鲁迅于一九二九年初开始翻译,次年夏末译毕。至一九三三年二月始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列为《现代文艺丛书》(鲁迅编)之一。
此书前四章的译文,最初曾分刊于《大众文艺》月刊第一卷第五、六两期(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日及二月二十日);第五章起至末章,译出后未在报刊发表过。
雅各武莱夫(E.d.k]TJUIJ,1886—1953) 通译雅柯夫列夫,苏联小说家。十月革命前开始文学创作,曾参加“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著有中篇小说《自由民》、《十月》,长篇小说《人和沙漠》等。
〔2〕本篇最初印入《十月》单行本,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3〕《文学底俄罗斯》 理定主编的一种文艺丛书,第一集出版于一九二四年,题为《文学的俄罗斯·当代俄国散文集》,选辑了二十八位作家的自传及作品。
〔4〕《作家传》 原题《QPXNYIUP》(《作家》),副标题为《当代俄罗斯散文作家自传及画像》,一九二八年出版于莫斯科。
〔5〕战时** 苏联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年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政策,以动员国内一切资源,保证前线需要。内容包括由国家控制全部工业;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制;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贩卖粮食等项。
〔6〕新经济政策 苏联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于一九二一年春天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不再实行不要市场和越过市场的直接的物品交换,并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7〕“同路人” 一九二一年前后,苏联文艺评论界用以称呼“谢拉皮翁兄弟”团体为代表的作家,意味着他们同情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同走一段路。
〔8〕“绥拉比翁的弟兄” 又译“谢拉皮翁兄弟”,以德国小说家霍夫曼的同名小说(内容描写谢拉皮翁兄弟六人,各自代表一种不同的个性)命名的文学团体。一九二一年成立于彼得格勒(今列宁格勒),一九二四年解散。他们主张作家不问政治,无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否定文学的社会意义。代表人物有伦支、左琴科等。
〔9〕艺术之家 又称“艺术府”。一九二八年秋在列宁格勒成立的艺术府和文人府(文学家之家),是当时的文艺家聚会及朗诵的场所。
〔10〕淑雪兼珂(L.L.rTAIF]T,1895—1958) 通译左琴科,苏联“同路人”作家。一九二一年开始文学活动,作品大都以小市民的生活琐事为题材。主要作品有短篇集《可敬的公民》等。
〔11〕巴尔底山 俄语QNHYPfNF(游击队)的音译。
〔12〕P.S.Kogan 戈庚(Q.d.gTBNF,1872—1932),苏联文学史家。十月革命后任莫斯科大学教授。著有《西欧文学史概论》、《现代俄国文学史纲》等。《伟大的十年的文学》,是他写于一九二七年的文学论著,评述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七年间的苏联文学概况,有沈端先译本,题为《伟大的十年间文学》,一九三○年九月上海南强书局出版。
〔13〕霍夫曼(1776—1822) 德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著有《金罐》、《跳蚤师傅》等。他的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宣扬“为艺术而艺术”,对颓废派文学影响颇大。
〔14〕伊凡诺夫(K.KcJNFTJ,1895—1963) 苏联作家。当过工人,一九一五年发表小说,得到高尔基的赞赏,即专心从事文学。代表作有《铁甲列车》等。
〔15〕毕力涅克(a.E.QPUCFB],1894—1941) 又译皮涅克,苏联“同路人”作家。十月革命后在政治上倾向革命,但创作上未摆脱无政府主义倾向。著有小说《精光的年头》等。
〔16〕《大众文艺》 文艺月刊,郁达夫、夏莱蒂主编,一九二八年九月上海现代书局发行。后期为“左联”机关刊物之一,一九三○年六月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共出十二期。
〔17〕安特来夫的《老屋》 应为梭罗古勃的《老屋》,有陈炜谟译本,一九三六年三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梭罗古勃([.g.dTUTB
S,1863—1927),俄国作家。著有小说《小鬼》、《老屋》等。
〔18〕法兑耶夫(E.E.[NpIIJ,1901—1956) 通译法捷耶夫,苏联作家。《溃灭》,即《毁灭》,长篇小说,有鲁迅译本,一九三一年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
〔19〕黑田乙吉(1888—1971) 日本《大阪每日新闻》记者,曾留学苏联。著有《苏维埃塑像》、《北冰洋的探险》等。
〔20〕“赫尔岑之家” 俄国文学家赫尔岑(E.c.MIHGIF,1812—1870)的旧宅,莫斯科文学者俱乐部曾设立于此。“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和“俄国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等文学团体也在此设事务所。十月革命初期,一些作家常在此集会朗诵自己未发表的作品。
〔21〕理定(K.M.CPGPF) 苏联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变节者》等。二次大战期间任随军记者,写过不少战争故事。
〔22〕《新兴文学》 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一种外国文学丛书,下中弥三郎编辑。
〔23〕《文艺战线》 应为《艺术战线》,日本尾濑敬止编译的苏联作家作品集,一九二六年出版于东京。
〔24〕“Ochez-Mal’Yar” 俄语作“DYIG^LNUBH”,即“父亲——油漆匠”。
〔25〕井田孝平(1879—1936) 日本翻译工作者,曾任俄语教授。南宋书院,日本东京的一家出版社。
〔26〕达夫 即郁达夫(1896—1945) 浙江富阳人,作家。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一九二八年曾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著有短篇小说集《沉沦》、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游记散文集《屐痕处处》等。
〔27〕曹靖华 河南卢氏人,未名社成员,翻译家。早年曾在苏联留学和工作,归国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等校任教。
译有《铁流》、《城与年》等。
〔28〕《罗曼杂志》 俄语作《_TmNF^MNfIYN》,即《小说报》,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发行,一九二七年创刊。
〔29〕普罗列泰利亚 即无产阶级,英文Proletariat的音译,源出拉丁文Proletar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