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章节目录 > 第七章 戴着面具的呐喊

第七章 戴着面具的呐喊(2/2)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作者: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2017-04-13 15:39
。既然是呐喊助阵,更不应该泼冷水,何况他也并不真能肯定,这仗一定就非输不可。固此,只要还没有气昏了头,他就总要勉强自己,尽管多说些乐观的话。可是,就是他的这些勉力呐喊的活,你听到后来,也常常会不自觉地收紧心胸,因为那呐喊当中,分明显出一种勉强,一种愤激,你甚至会觉得它非常刺耳,就像是一种反话。

    比方说,还在一九一八年冬天,他就对《新青年》式的启蒙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倘若有人偏向别处走,再劝一番,固无不可,但若仍是不信,便不必拼命去拉,各走自己的路”,接着还引耶稣和尼采的话:“耶稣说,见车要翻了,扶他一下。Nielzsche说,见车要翻了,推他一下。我自然是赞成那稣的话;但以为倘若不愿你扶,便不必硬扶,听他罢了。……倘若终于翻倒,然后再来切切实实地帮他抬。”18这些话的整个的意思,当然是积极的,“各走自己的路”也好,“切切实实地帮他抬”也好,都是主张有为的。但是,你再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放弃——倘若他们不肯听劝,那就随他们去吧,这就和《新青年》的基本立场不一样了。既是想改造社会,那就不能讲放弃,倘若这个“他”不止是代表一群遗老遗少,它更意味着形形色色的愚昧的人群,意味着从赵太爷到阿Q的社会的多数呢?“他”将使整个民族都坠人灭亡,你还能放弃吗?可是,从鲁迅这话的逻辑来看,他的回答应该是:“不错,也一样放弃。”事实上,在一年以前,他早已在私下作出过这样的回答:“盖国之观念,其愚亦与省界相类。若以人类为着眼点,则中国若改良,固足为人类进步之验……;若其灭亡,亦是人类向上之验,缘如此国人竟不能生存,正是人类进步之故也。”③一九二一年,他更在公开的文章中说:。一个人死了,在死者自身和他的眷属是悲惨的事,但在一村一镇的人看来不算什么,就是一省一国一种……”20活虽故意只说了半句,但那个“听他罢了”的范围有多大,却是标示得明明白白了。我当然理解他的苦心,这“实在不行就算了”的说法,其实是一剂预防针,是用来稳定启蒙者的情绪,使他不至于为了收不到效果而失去信心,目的还是在打气的。但是,恰恰是他这种先找一条心理退路的打气方式,使人禁不住要心里发凉,那对启蒙的无效的透彻的预感,实在凸现得太触目了。

    在谈及思想启蒙的时候,他还有一种特殊的说法,就是强调它的长期性。一九二五年他说:“现在的办法,首先还得用那儿年以前《新青年》上已经说过的‘思想革命'人……而且还是准备‘思想革命'的战士,和目下的社会无关。待到战士养成了,于是再决胜负。”21在另一处地方,他说得更具体:“现在没奈何,也只好从智识阶级——其实中国并没有俄国之所谓智识阶级,此事说起来话太长,姑且从众这样说—— 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22这其实还是那个“各走自己的路”的意思,是预防久攻不克的焦躁而先作的一种心理准备,并不是启蒙没有效果,而是它本来就来得慢,社会一定会有改变,民众也一定能够醒悟,只不过这一切都在遥远的将来,你现在还不能够看见--差不多七年之后了,他却还是在重复“听他罢了”的话,你说这是呐喊呢,还是叹气?

    当然,鲁迅在“五四”前后发表的最重要的文字,还是小说。从《狂人日记》到《白光》,他四年间一气写下了十多篇。他自己说,他写这些小说是意在“呐喊”23,你顺着这个角度去读,也果然会从中听出启蒙的呼叫。《狂人日记》是揭发中国历史的“吃人”的本质,《孔乙己》则是表现冷酷人世的另一种“吃人”的真实。《药》凸现了老百姓的深入骨髓的愚昧,《风波》则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徒有其名的脆弱。《白光》描绘出旧式文人的无可挽回的悲剧,控诉和讽刺都远比《孔乙己》犀利;《阿Q正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的透彻的揭发,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情形的深刻的表现,更是汇聚成宏大雄壮的启蒙的呐喊,显示出“五四”那一代人的社会批判的最高水平。不用说,与随感录相比,这些小说更能够表现鲁迅的呐喊的激情。

    但是,就像他那些独特的打气的话一样,你细读他这些小说,到最后也会在呐喊的声响之外,又觉出另外的意味。譬如《狂人日记》,那“狂人”对“吃人”的历史的批判是那样彻底,在吃人者的包围中间又那样不屈,最后还要高喊“救救孩子”,你多半会将他奉为一名清醒的先觉者吧,可是,鲁迅在小说的引言当中,却引用“狂人”的哥哥的话,说他“早已愈,赴某地候补矣”,24一旦把这引言和正文部分联系起来,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再譬如《药》,以“愚昧的乡民拿启蒙者的鲜血当药吃,作为基本情节,通篇的描写又是那样冷峻阴郁,尽管作者在结尾添了一个花圈,放在启蒙者的坟头,整篇作品的压抑的氛围,还是会使你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阿Q正传》,从第一章 的有意的挪榆和戏谚,到最后一章 描写阿Q临刑时的不自觉的紧张,作者的叙述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前那居高临下的气势逐渐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种与阿Q感同身受式的绝望的悲哀,到这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消沉和沮丧情绪,会不会早已悄悄地潜入你的心头?还有那篇《头发的故事》,主人公N竟说出这样一长篇话:“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贴起‘腹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25简直是重申那个“铁屋子”的比喻,那“假使寻不着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的愤辞了。

    鲁迅写《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类小说,本意当然是在以启蒙的眼光,去刻画昏睡着的“他们”,他甚至还担心,“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26可是,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无论作家抱着怎样的动机。一旦进入创作,总难免要受这法则的约束,而它的头一条,就是:坦白你自己!因此,鲁迅就是心再诚,再想遵从启蒙主义的“将令”,他内心的那些与启蒙态度并不相符的情感体验,还是会不由分说地涌上笔端。即使在设计人物,编织情节这样一些较富于理智的活动中,他大致能够排除它们的干扰,一进入具体的描述,却不能不听任它们自由出入了。小说家非但不可能在描述他人的时候,保持完全的冷静,他也不可能完全去描写他人,他自己的心绪,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入作品,成为他的描写对象。连写杂文,鲁迅那副启蒙主义的面具都不能遮住他的阴郁情绪的流溢,在小说里,这面具的遮蔽作用就更有限了。

    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这独特并不在他的战斗热情比其他人高,也不在他的启蒙主张比其他人对,他的独特是在另一面,那就是对启蒙的信心,他其实比其他人小,对中国的前途,也看得比其他人糟。即便是发出最激烈的呐喊,他也清醒地估计到,这呐喊多半不会引来什么响应;就在最热烈地肯定将来的同时,他也克制不住地要怀疑,这世界上恐怕是只有黑暗和虚无,才能长久地存在。是命运造就了他的这种独特之处,而“五四”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注释

    ①这份刊物最初的刊名叫《青年杂志》,一九一六年起改为《新青年》。为行文方便,我一开始便称它为《新青年》。

    ②鲁迅: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六日致许寿裳信,《鲁迅书信集》上卷,二十页。

    ③鲁迅:一九二0年五月囚日致宋崇义信,《鲁迅书信集》上卷,二十八贝。

    ④鲁迅:《自序》,《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五页。

    ⑤如果以欧洲十七和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标准,“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很难算是二场真正的启蒙运动。它的发起者们的那种明确的救世目的,那种借思想学术来推动政治变革的功利意图,尤其是它赖以产生的那种普遍的关于国家民族的危机意识,都决定了这场运动必然具有一系列富于中国特色的性质。限于篇幅,在这里无法详细展开讨论,但我在一篇题为《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评“五四”文学传统》的论文(《上海文学》,一九九三年第四期)中,从现代文学发展的角度,对这场文化运动的特点作过初步的分析。

    ⑥鲁迅: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致许广平信,《两地书》,六十二页。

    ⑦鲁迅:《写在后面》,《坟》,二百零八至二百零九页。

    ⑧鲁迅:《随感录,四十》,《热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三十页。

    ⑨鲁迅:《随感录·四十一》,《热风》,三十二页。

    ⑩鲁迅:《随感录·四十九,,《热风》,四十四页。

    ⑾鲁迅:《随感录·六十六》,《热风》,六十六页。

    12鲁迅:《随感录·六十一》,《热风,,五十九页。

    13鲁迅:《随感录·五十九》,《热风》,五十六页。

    14鲁迅:一九二0年五月四日致宋崇义信,《鲁迅书信集,上卷,二十九页。

    15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坟》,一百十八页。

    16鲁迅:《忽然想到.三》,《华盖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十页。

    17鲁迅:《忽然想到·四》《华盖集》,十三页。

    18鲁迅:《渡河与引路》,《集外集》,三十一页。

    19鲁迅:一九一八年八月二十四日致许寿裳信,《鲁迅书信集》,十八页。

    20同11

    2122同6

    23同4

    24鲁迅:《汪人日记》《呐喊》,七页。

    25鲁迅:《头发的故事》,《呐喊》,四十八页。

    26鲁迅:《俄文译本序》,《集外集》,七十六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