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1)(2/2)
《红楼眼神》作者:刘心武 2017-04-13 15:15
轻密。
这个细节就让人知道,中国人对窗的认识,与西方人有所不同。西方人认为窗就是采光与透气的,尽管在窗的外部形态上也变化出许多花样。古代中国人却认为窗首先应该是一个画框,窗应该使外部的景物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因此在窗纱的选择上,也应该符合这一审美需求。外面既然是“凤尾森森”的竹丛,窗纱就该是银红的,与之成为一种对比,从而营造出如画如诗的效果。
(3)《红楼梦》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和优秀文化传统相通,共同铸造出人类的普适价值。
不能把《红楼梦》简单地归结为一部爱情小说,也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写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史。
曹雪芹有政治倾向,《红楼梦》里有政治因素,但曹雪芹不是用它来表达不同政见。曹雪芹超越了政治,通怪宝玉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更高层次的思考,那就是人类应该平等相处,大地上应该有诗意的生活。
曹雪芹通怪宝玉之口,宣布:“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
又通过小丫头春燕转述贾宝玉的观点:“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的就变出许多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第五十九回)
在世界上还没有“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的时候,曹雪芹却在皇权、神权与夫权结合得最坚实的中国清朝乾隆时期,把关注点集中到了青春女性身上,旗帜鲜明地为社会中的弱势族群——青春女性——鸣不平,争人权。而且,他那“女性三阶段论”,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伦理秩序的挑战,更避免了“唯性别”的空泛之论,指出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包办婚姻和家庭宗法制度,使青春女性随着嫁人和岁月流逝,从纯洁堕落为污浊。
曹雪芹通过“金陵十二钗”蔗、副册、又副册……的艺术构思,塑造了一系列青春女性的形象,构筑了长长的文学人物画廊。他不避讳每一个人物人性的复杂诡谲,但从总体上,他为这些女子唱出了哀婉的悼怀之歌。
曹雪芹还通过两个老婆子的话,描绘了贾宝玉的生存状态与人格情愫:
“时常没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第三十五回)
“人生着甚苦奔忙?”这是被称作“甲戌本”的古本《石头记》(现存古本《红楼梦》基本上书名都是《石头记》)开篇的一句诗。这就是终极追问,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考。通怪宝玉这个艺术形象,曹雪芹表达了“天人合一”“世法平等”的思想。据曹雪芹合作者脂砚斋的透露,书的最后一回有个《情榜》,持宝玉外,是每十二个一组的女性榜单,每个角色还附“考语”,贾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第一个“情”字是动词,就是对没有感情的事物,也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爱,这是非常博大的人文情怀。
这个细节就让人知道,中国人对窗的认识,与西方人有所不同。西方人认为窗就是采光与透气的,尽管在窗的外部形态上也变化出许多花样。古代中国人却认为窗首先应该是一个画框,窗应该使外部的景物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因此在窗纱的选择上,也应该符合这一审美需求。外面既然是“凤尾森森”的竹丛,窗纱就该是银红的,与之成为一种对比,从而营造出如画如诗的效果。
(3)《红楼梦》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和优秀文化传统相通,共同铸造出人类的普适价值。
不能把《红楼梦》简单地归结为一部爱情小说,也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写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史。
曹雪芹有政治倾向,《红楼梦》里有政治因素,但曹雪芹不是用它来表达不同政见。曹雪芹超越了政治,通怪宝玉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更高层次的思考,那就是人类应该平等相处,大地上应该有诗意的生活。
曹雪芹通怪宝玉之口,宣布:“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
又通过小丫头春燕转述贾宝玉的观点:“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的就变出许多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第五十九回)
在世界上还没有“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的时候,曹雪芹却在皇权、神权与夫权结合得最坚实的中国清朝乾隆时期,把关注点集中到了青春女性身上,旗帜鲜明地为社会中的弱势族群——青春女性——鸣不平,争人权。而且,他那“女性三阶段论”,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伦理秩序的挑战,更避免了“唯性别”的空泛之论,指出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包办婚姻和家庭宗法制度,使青春女性随着嫁人和岁月流逝,从纯洁堕落为污浊。
曹雪芹通过“金陵十二钗”蔗、副册、又副册……的艺术构思,塑造了一系列青春女性的形象,构筑了长长的文学人物画廊。他不避讳每一个人物人性的复杂诡谲,但从总体上,他为这些女子唱出了哀婉的悼怀之歌。
曹雪芹还通过两个老婆子的话,描绘了贾宝玉的生存状态与人格情愫:
“时常没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第三十五回)
“人生着甚苦奔忙?”这是被称作“甲戌本”的古本《石头记》(现存古本《红楼梦》基本上书名都是《石头记》)开篇的一句诗。这就是终极追问,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考。通怪宝玉这个艺术形象,曹雪芹表达了“天人合一”“世法平等”的思想。据曹雪芹合作者脂砚斋的透露,书的最后一回有个《情榜》,持宝玉外,是每十二个一组的女性榜单,每个角色还附“考语”,贾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第一个“情”字是动词,就是对没有感情的事物,也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爱,这是非常博大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