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女王与我章节目录 > 戴眼镜秘辛

戴眼镜秘辛(2/2)

女王与我作者:女王与我 2017-04-13 14:43
在眼睛里,根本不见了,那可惨了。摸摸身体,是不是沾在衣服上?独具只眼,视力半清不楚,四处观望。在不在脸盆上?有没有掉在地上?匍匐搜寻那本来就要人看不见的东西。徒劳无功,只好投降。四眼田鸡总比独眼龙强。

    这些痛苦经验使我决定戴老老实实的眼镜,除了近视的还配一副远视的。只有要赴宴会时才戴隐形眼镜。直到有一次要赴盛大的新春年会。我穿了件翠绿色的旗袍,戴了珍珠耳环和项链,自以为打扮得无瑕可击,问他,“你看怎样?”

    他说,“别戴隐形眼镜了。你的眼袋那么大,不如戴普通的眼镜遮起来要好看一点。”多年前我看中他,就是因为他有话直说。

    在公元一千年,就有人用放大镜阅读小字。眼镜是在十三世纪由一名意大利僧人发明的。到了十四世纪,威尼斯已经大量生产眼镜。后来近视远视眼镜都有得买。一四五○年,古腾堡发明活版印刷术之后,戴眼镜的人随着看书的人越来越多。最早的镜片是用手托住的。到了十六世纪,才有人在镜框上加绑带,绑在耳朵上。后来,一名巴黎商人在镜框上加了框脚,长只及太阳穴,因为那时买得起眼镜的都是地主阶级人士,而他们都戴假发。一七三○年,美国商人施卡雷特(EdwardScarlett)卖框脚长及耳朵的眼镜了,而在一七五二年,爱斯科(JamesAyscough)发明了安装铰链的框脚。

    隐形眼镜则是一八八七年由瑞士医生费克(A.EugenFick)发明的,以玻璃镜片盖住眼球。到了一九三八年,人们以塑料取代玻璃,在一九五○年生产的隐形眼镜就只盖住角膜。

    明朝时代,西洋传教士将眼镜传入中国,受惠者之一是剧曲家孔尚任。那时孔氏的视力衰退,几乎盲目。他买了一副澳门进口的眼镜,戴上之后,整个世界变得清晰明亮,即使傍晚站在窗口,也看得清楚小字。他因此可以继续写作,几年后著《桃花扇》。

    据说,人过四十,眼睛的水晶体开始硬化,使眼睛越来越远视。世界上百分之五十二的人都须要用眼镜矫正视力。

    岁月不饶人。几年前,除了近视远视眼镜之外,我还配了一副中视眼镜,是供切菜烧饭时用的。我做事有规有矩,看书做针线的眼镜放在书桌或沙发椅边的小桌子上。做饭时用的中视眼镜放在厨房里,出门时用的远视眼镜放在靠近大门的桌子上。但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有时我会戴着中视眼镜做针线,戴着远视眼镜切菜,等到觉得不对劲,就要从饭桌、炉子、水槽边找到书桌、床头、沙发椅、书架上,才找到适当的眼镜。

    如果要出门,那更不得了,因为我还有三副黑眼镜。天气好的话,外子和我喜欢到公园去散步,看报。气候难测,所以六副眼镜都要带。因此出门之前要把它们都找到,放在各别的套子里。因为套子看起来都差不多,我在上面缝了小布标,注明老大,老二,老三和大黑,中黑,小黑。外子等得不耐烦会抓起眼镜随便放在哪个套子里。在公园里坐好要看报时麻烦就来了。大黑套在老二里,老三套在小黑里。

    “小黑呢?我在找小黑!”

    “什么大黑小黑?你呀!最好去配副三焦点眼镜!”

    我摘下三焦点眼镜,揉揉脖子说,“脖子酸疼,受不了。”

    “你那样猛然抬头低头,脖子当然会酸疼。我不是跟你说过,要看远处的时候,眼球向上,头自然会抬起来,要近看,眼球向下,头也自然低下来。”

    “我要是透过近视焦点偷看一下窗外的物景怎么办?”

    “怎么会是偷看呢?”

    “因为那是超越界线,是违规。”

    “什么界线呀?”

    “远视,中视,近视间的界线。从近视跳到远视,不顾中视,就像在公路上开车起线,不顾中间的线就从左边驶到右边。不守规矩的事我不做。我想念老大,老二,老三,还有大黑,中黑,小黑。”

    他长叹一口气,“那么把它们找出来吧。”

    “问题是,老大放在小黑的套子里呢,还是在老二的套子里?老二收在小黑的套子里,还是在老三的套子里?”

    “我们退休了,应该过逍遥自在的日子,”他叹道。

    “凡事不必明察秋毫,恍恍惚惚过日子,不也很好吗?”

    就这样,我变得凡事眼不见为净,随遇而安。但是如果你在路上看见我迎面而来而我不与你打招呼,请勿见怪。我并不是目中无人。我找不到老大,戴在鼻子上的是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