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
《闻一多名作欣赏》作者:闻一多名作欣赏 2017-04-13 14:32
不幸的失群的孤客!
谁教你抛弃了旧侣,
拆散了阵字,
流落到这水国的绝塞,
拚着寸磔的愁肠,
泣诉那无边的酸楚?
啊!从那浮云的密幕里,
迸出这样的哀音,
这样的痛苦!这样的热情!
孤寂的流落者!
不须叫喊得哟!
你那沉细的音波,
在这大海的惊雷里,
还不值得那涛头上
溅破的一粒浮沤呢!
可怜的孤魂啊!
更不须向天回首了。
天是一个无涯的秘密,
一幅蓝色的谜语,
太难了,不是你能猜破的。
也不须向海低头了。
这辱骂高天的恶汉,
他的咸卤的唾沫
不要渍湿了你的翅膀,
粘滞了你的行程!
流落的孤禽啊!
到底飞往那里去呢?
那太平洋的彼岸,
可知道究竟有些什么?
啊!那里是苍鹰的领土──
那鸷悍的霸王啊!
他的锐利的指爪,
已撕破了自然的面目,
建筑起财力的窝巢。
那里只有钢筋铁骨的机械,
喝醉了弱者的鲜血,
吐出那罪恶的黑烟,
涂污我太空,闭熄了日月,
教你飞来不知方向,
息去又没地藏身啊!
流落的失群者啊!
到底要往那里去?
随阳的鸟啊!
光明的追逐者啊!
不信那腥臊的屠场,
黑暗的烟灶,
竟能吸引你的踪迹!
归来罢,失路的游魂!
归来参加你的伴侣,
补足他们的阵列!
他们正引着颈望你呢。
归来偃卧在霜染的芦林里,
那里有校猎的西风,
将茸毛似的芦花,
铺就了你的床褥
来温暖起你的甜梦。
归来浮游在温柔的港溆里,
那里方是你的浴盆。
归来徘徊在浪舐的平沙上,
趁着溶银的月色
婆娑着戏弄你的幽影。
归来罢,流落的孤禽!
与其尽在这水国的绝塞,
拚着寸磔的愁肠,
泣诉那无边的酸梦,
不如棹翅回身归去罢!
啊!但是这不由分说的狂飙
挟着我不息地前进;
我脚上又带着了一封书信,
我怎能抛却我的使命,
由着我的心性
回身棹翅归去来呢?
《孤雁》是闻一多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作象征性地描写了一只飞离了雁阵的孤雁,形只影单地奔向那“绝塞”的“水国”。一路上电闪雷鸣、海涛冲天,而那大洋彼岸的目的地又是那样的污浊凶险,它几经犹疑、踌蹰,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地“不息地前进”。该诗作于闻一多刚刚踏上美国大陆的时候,不言而喻,孤雁就是他的自我投影,他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向着异国他乡的陌生土地艰难地飞翔。
全诗较长,但层次分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孤雁意识”在波涛汹涌中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分层来理解。
诗歌共有十二小节,第一小节可以称作诗的第一个层次。这是对“孤雁”境遇的概括。在这一个层次里,除了“愁肠”、“酸楚”这类不难理解的心理渲染外,最值得注意的有两处,其一是“失群”,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大雁”并没有走这条道路,他们另有方向,另有选择。显然,这是诗人在中国文化的整体意义上思考问题,他清醒地看到了象他那样的“海外游子”毕竟只是极少极少的,也并不符合传统中国的人生理想,(鲁迅说过,连进洋人办的学堂都被世人看作是“把灵魂卖给了鬼子”)闻一多国学基础深厚,对这一传统的人生观当然是相当熟悉的。那么,他又是怎样看待这样的“失群”呢?诗人在这部分里连续用了一系列的词语:不幸、流落、愁肠、泣诉、酸楚等等,其感**彩是相当明显的:他并不愿意就这样“失群”,他为此而感到孤独、痛苦。这说明,闻一多受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还是很深的。但是,若他的精神状态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也就没有《孤雁》的独创性,没有他作为一位现代诗人的成功了。闻一多毕竟还有他的另一面,这就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第二点,即“抛弃”。孤雁失群,并不是他无可奈何、被人抛弃的结果,是孤雁主动“抛弃了旧侣”。这样,孤雁的“孤独”以及他的“不幸”、“流落”、“愁肠”、“酸楚”等等又都成了他主观意志的产物,孤雁的人生选择具有了明显的反传统意味。综合这一层次来看,诗人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传达出了两种矛盾的心情:既有自我人生选择的决绝,又有选择之后那难以摆脱的孤独感、失落感。
这两种彼此矛盾的心理深深地浸布在了整首诗歌当中,成为我们理解“孤雁意识”的基础。
第二至第四节可以称作是诗的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写“孤雁”旅途的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谁教你抛弃了旧侣,
拆散了阵字,
流落到这水国的绝塞,
拚着寸磔的愁肠,
泣诉那无边的酸楚?
啊!从那浮云的密幕里,
迸出这样的哀音,
这样的痛苦!这样的热情!
孤寂的流落者!
不须叫喊得哟!
你那沉细的音波,
在这大海的惊雷里,
还不值得那涛头上
溅破的一粒浮沤呢!
可怜的孤魂啊!
更不须向天回首了。
天是一个无涯的秘密,
一幅蓝色的谜语,
太难了,不是你能猜破的。
也不须向海低头了。
这辱骂高天的恶汉,
他的咸卤的唾沫
不要渍湿了你的翅膀,
粘滞了你的行程!
流落的孤禽啊!
到底飞往那里去呢?
那太平洋的彼岸,
可知道究竟有些什么?
啊!那里是苍鹰的领土──
那鸷悍的霸王啊!
他的锐利的指爪,
已撕破了自然的面目,
建筑起财力的窝巢。
那里只有钢筋铁骨的机械,
喝醉了弱者的鲜血,
吐出那罪恶的黑烟,
涂污我太空,闭熄了日月,
教你飞来不知方向,
息去又没地藏身啊!
流落的失群者啊!
到底要往那里去?
随阳的鸟啊!
光明的追逐者啊!
不信那腥臊的屠场,
黑暗的烟灶,
竟能吸引你的踪迹!
归来罢,失路的游魂!
归来参加你的伴侣,
补足他们的阵列!
他们正引着颈望你呢。
归来偃卧在霜染的芦林里,
那里有校猎的西风,
将茸毛似的芦花,
铺就了你的床褥
来温暖起你的甜梦。
归来浮游在温柔的港溆里,
那里方是你的浴盆。
归来徘徊在浪舐的平沙上,
趁着溶银的月色
婆娑着戏弄你的幽影。
归来罢,流落的孤禽!
与其尽在这水国的绝塞,
拚着寸磔的愁肠,
泣诉那无边的酸梦,
不如棹翅回身归去罢!
啊!但是这不由分说的狂飙
挟着我不息地前进;
我脚上又带着了一封书信,
我怎能抛却我的使命,
由着我的心性
回身棹翅归去来呢?
《孤雁》是闻一多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作象征性地描写了一只飞离了雁阵的孤雁,形只影单地奔向那“绝塞”的“水国”。一路上电闪雷鸣、海涛冲天,而那大洋彼岸的目的地又是那样的污浊凶险,它几经犹疑、踌蹰,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地“不息地前进”。该诗作于闻一多刚刚踏上美国大陆的时候,不言而喻,孤雁就是他的自我投影,他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向着异国他乡的陌生土地艰难地飞翔。
全诗较长,但层次分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孤雁意识”在波涛汹涌中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分层来理解。
诗歌共有十二小节,第一小节可以称作诗的第一个层次。这是对“孤雁”境遇的概括。在这一个层次里,除了“愁肠”、“酸楚”这类不难理解的心理渲染外,最值得注意的有两处,其一是“失群”,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大雁”并没有走这条道路,他们另有方向,另有选择。显然,这是诗人在中国文化的整体意义上思考问题,他清醒地看到了象他那样的“海外游子”毕竟只是极少极少的,也并不符合传统中国的人生理想,(鲁迅说过,连进洋人办的学堂都被世人看作是“把灵魂卖给了鬼子”)闻一多国学基础深厚,对这一传统的人生观当然是相当熟悉的。那么,他又是怎样看待这样的“失群”呢?诗人在这部分里连续用了一系列的词语:不幸、流落、愁肠、泣诉、酸楚等等,其感**彩是相当明显的:他并不愿意就这样“失群”,他为此而感到孤独、痛苦。这说明,闻一多受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还是很深的。但是,若他的精神状态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也就没有《孤雁》的独创性,没有他作为一位现代诗人的成功了。闻一多毕竟还有他的另一面,这就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第二点,即“抛弃”。孤雁失群,并不是他无可奈何、被人抛弃的结果,是孤雁主动“抛弃了旧侣”。这样,孤雁的“孤独”以及他的“不幸”、“流落”、“愁肠”、“酸楚”等等又都成了他主观意志的产物,孤雁的人生选择具有了明显的反传统意味。综合这一层次来看,诗人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传达出了两种矛盾的心情:既有自我人生选择的决绝,又有选择之后那难以摆脱的孤独感、失落感。
这两种彼此矛盾的心理深深地浸布在了整首诗歌当中,成为我们理解“孤雁意识”的基础。
第二至第四节可以称作是诗的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写“孤雁”旅途的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