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碧万顷三门峡》张毕来(2/2)
《现代名家写景400篇》作者:现代名家写景400篇 2017-04-13 14:31
浅流潺潺,周围毫无紧张气氛,看去是一种斗争胜利,任务完成,危险已过,喘了一口气坐下来歇息歇息的镇静风度。
现在,我们站在坝上看黄河,要俯看。据说唐太宗过这里,曾有“仰临砥柱,北望龙门……”的诗句。他“仰临”自然觉得砥柱山很高大。我们现在“俯看”,就觉得它矮小了。郭沫若到三门峡,写了一首《颂三门峡》,诗里有句云:“俯瞰黄河地底来”。李白的《将进酒》首句云:“黄河之水天上来”,《西厢》第一折张生的唱词中,也有“渊泉云外悬”之句。他们当然不是说三门峡这个地方。但是,从前少有“俯瞰黄河”这样的诗句,这是事实。郭老在这里也做的翻案文章。人民群众把自然环境改变了,黄河被制服了。这改变在文化思想上发生了影响。我这话一点不假。就说现在三门峡市的地名罢。这是一个新的都市,从无到有,地名是新取的。我们住的那个地方叫“湖滨区”。我一听到这个地名,就把它同杭州的“湖滨区”。事实上有了一个湖,名副其实。据三门峡市的负责同志说,现在已开始绿化工作。我想,十年八年之后,还有许多“青”字号的词在这里产生出来。关于黄河流域的描述,腔调要改啦。
圣人出了,黄河清了。这圣人,是党,是**,是六亿人民。到三门峡水库参观。同到别的水库参观相比,一样地兴奋,感觉却略有不同处。我也看过别的水库,例如清川江水库。去年8月到那里,看见一个很大的人造湖。水力发电厂也建设起来了。从那里已经有电送到杭州和上海。从三门峡这里,不久也将有电送到太原、洛阳、西安、郑州。但是,三门峡这里,有一层是别的水库所没有的,那就是灭绝了几千年解决不了的大问题,为今后亿万年的平安生活奠定基础。我因此想,如果谁要对过去这几年作一番评价,眼里没有三门峡工程,那结论一定是错误的。这只是除水患兴水利的工作中的三门峡工程,那结论一定是错误的。这只是除水患兴水利的工作中的三门峡工程。各行各业也都各有其“三门峡工程”。对无论哪一行哪一业,要正确地评价,也非重视它的“三门峡工程”不可。
1962年1月31日灯下
作者简介:张毕来,文学史家、教授。原名张启权。生于1914年。贵州省户山县人。1929年考入贵州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入杭州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浙东参加抗日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在金华协助一些台湾同胞组织台湾抗日蚁勇队,并任该队秘书及**地下党支部书记。以后曾到上海、桂林、南宁、香港等地任教和从事革命工作。解放后,先后在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教。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主持全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1962年以来,任民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他是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主要作品有:《欧洲文学史简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漫说红楼》、《红楼佛影》。译著有:长篇小说《亚丹·比德》、《小北半村》等。他和王微、蔡超法共同主编了一部中学文学课本(初中六册,高中四册)。他还写有许多尚未结集的论文和散文。
摘自: 《光明日报》1962年2月8日
现在,我们站在坝上看黄河,要俯看。据说唐太宗过这里,曾有“仰临砥柱,北望龙门……”的诗句。他“仰临”自然觉得砥柱山很高大。我们现在“俯看”,就觉得它矮小了。郭沫若到三门峡,写了一首《颂三门峡》,诗里有句云:“俯瞰黄河地底来”。李白的《将进酒》首句云:“黄河之水天上来”,《西厢》第一折张生的唱词中,也有“渊泉云外悬”之句。他们当然不是说三门峡这个地方。但是,从前少有“俯瞰黄河”这样的诗句,这是事实。郭老在这里也做的翻案文章。人民群众把自然环境改变了,黄河被制服了。这改变在文化思想上发生了影响。我这话一点不假。就说现在三门峡市的地名罢。这是一个新的都市,从无到有,地名是新取的。我们住的那个地方叫“湖滨区”。我一听到这个地名,就把它同杭州的“湖滨区”。事实上有了一个湖,名副其实。据三门峡市的负责同志说,现在已开始绿化工作。我想,十年八年之后,还有许多“青”字号的词在这里产生出来。关于黄河流域的描述,腔调要改啦。
圣人出了,黄河清了。这圣人,是党,是**,是六亿人民。到三门峡水库参观。同到别的水库参观相比,一样地兴奋,感觉却略有不同处。我也看过别的水库,例如清川江水库。去年8月到那里,看见一个很大的人造湖。水力发电厂也建设起来了。从那里已经有电送到杭州和上海。从三门峡这里,不久也将有电送到太原、洛阳、西安、郑州。但是,三门峡这里,有一层是别的水库所没有的,那就是灭绝了几千年解决不了的大问题,为今后亿万年的平安生活奠定基础。我因此想,如果谁要对过去这几年作一番评价,眼里没有三门峡工程,那结论一定是错误的。这只是除水患兴水利的工作中的三门峡工程,那结论一定是错误的。这只是除水患兴水利的工作中的三门峡工程。各行各业也都各有其“三门峡工程”。对无论哪一行哪一业,要正确地评价,也非重视它的“三门峡工程”不可。
1962年1月31日灯下
作者简介:张毕来,文学史家、教授。原名张启权。生于1914年。贵州省户山县人。1929年考入贵州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入杭州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浙东参加抗日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在金华协助一些台湾同胞组织台湾抗日蚁勇队,并任该队秘书及**地下党支部书记。以后曾到上海、桂林、南宁、香港等地任教和从事革命工作。解放后,先后在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教。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主持全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1962年以来,任民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他是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主要作品有:《欧洲文学史简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漫说红楼》、《红楼佛影》。译著有:长篇小说《亚丹·比德》、《小北半村》等。他和王微、蔡超法共同主编了一部中学文学课本(初中六册,高中四册)。他还写有许多尚未结集的论文和散文。
摘自: 《光明日报》1962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