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鲁迅的时空对话(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过关于他的传记,也知道他不是完人,但我尊重他。我读了他的不少作品了,但我还不清楚他的思想。我讨厌一些人胡说八道,我想告诉他们的是,就算你把他的东西全部读完,你也未必能穿透他的作品。
说不完的鲁迅,岂可我一纸千文就能说得透彻。我惶惶,怕有愧于鲁迅和大家,一直不敢下笔。那么,就让我鼓起一点勇气,一步一步地从他的行为本身进入他的灵魂世界。我想,对于一个一直以来有着极大影响力的人来说,这应该不过分,也不至于流俗。
易森2002年9月18日(二)
鲁迅的时代和他的作品注定使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大现象,这是我们的幸运,却也是他个人的不幸和悲哀——尽管他孤独,但他不喜欢虚伪。而我们往往是虚伪的,我承认昨天我可能在和别人谈到他时是虚伪的,因为我企图拿鲁迅做我的挡箭牌,我知道现在有个叫余杰的年轻人也就是比我打个几岁吧经常这么干,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虚伪。反正在我目睹了许多关于鲁迅的是是非非之后,我开始有所觉悟。“政治化鲁迅”是一个什么概念,我是从小学和中学课本里看到的,但是具体的、枯燥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懒得去深究,这会使我有说教的嫌疑。这几年来我的眼前闪过一些暗器的影子,它们无一例外地朝鲁迅偷袭过去,电光火石之间,是一些狰狞或无聊的面目。我读到过葛红兵先生的《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也看过王朔的《我看鲁迅》。最近我翻出来看,越看越生气。实话告诉你,乍读这两篇文章我很快意和激动,因为那时我正处于容易走极端的年龄,容易颠覆权威和知识,在那之前曾有过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的烂书把我看得热血沸腾,民族主义是很危险的,年轻也很危险。人有的时候就是有点贱,我想我应该忏悔了,可是我还是很怀念我曾经的无知和盲目。
就如我们无法回避鲁迅那样,我们没法不忏悔,可这一切无疑又是徒劳而已。
昨天去图书馆借书,每次去图书馆我都有些胆战心惊——不是因为太多的书籍给我的震慑,我还没胆小到这个地步,而是因为书库里的那股气味实在让我受不了。每次进入书库里待不上30分钟我准得肚子疼,然后就要上厕所,这似乎是很麻烦的一件事。
一边提醒自己废话少说,一边发现自己最近越来越罗嗦了,写篇文章也这么浪费人家的眼球时间。可能是我最近复习考研烤的快焦了,一时昏头脑胀的,别见怪。昨天我去借的是关于鲁迅的作品,好家伙,满满几个书架,抽出几本放进几本,《摩罗力诗学》,题目就让我望而却步了。看《鲁迅全集》吧,人民文学出版社81年第1版的,从第16卷看起,里面有一些年表和索引,这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和鲁迅对话,不首先搞清楚时空关系哪行!
下面是我从中整理的一份年表。如下:绍兴(1881-1898)。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周家。1896年,父亲病逝,终年37岁,这年鲁迅16岁。
南京(1898-1902)。考入江南水师学堂,10月,转考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提出赴日申请,并批准,这年鲁迅22岁。东京(1902-1909)。1902年入东京宏文学院。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退学,决定弃医从文,回乡与朱安完婚,这年鲁迅26岁。1908参加光复会。
杭州(1909-1910)。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及化学教员。绍兴(1910-1912)。绍兴府中学堂生物学教员及监学。1911年辛亥革命,这年鲁迅31岁。
北京(1912-1926)。1912年2月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约请,赴南京任教育部部员,5月迁往北京。1917年,张勋复辟。1918年,写《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始用“鲁迅”笔名,这年鲁迅38岁。1921年,《阿Q正传》连载于《晨报副刊》,这年鲁迅41岁。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
厦门(1926-1927)。1926年7月18日,接受厦门大学聘请,任国学系教授。广州(1927)。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后辞职。这年鲁迅47岁。上海(1927-1936)。1929年,海婴出生。这年鲁迅49岁。1936年10月17日写遗作《因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0月19日,逝世于大陆新邨九号寓所,终年56岁。
从绍兴到上海,是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个中中国风云无数,都与当时的时代相契合。鲁迅属于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也因为鲁迅而变得异常真实与冷峻起来。
又想鲁迅写《狂人日记》这样的五四文学的开卷之作时已38岁,正是一个作家思想和创作黄金的年龄,难怪。这张年表很笼统,随手摘抄,就记下了。抬头一看,猛然发觉还是2002年,刚才从1881年数到了1936年,头脑中全然一片灰色。就这么两个世纪相互追赶,时空却有些颠倒了。
(未完待续)
说不完的鲁迅,岂可我一纸千文就能说得透彻。我惶惶,怕有愧于鲁迅和大家,一直不敢下笔。那么,就让我鼓起一点勇气,一步一步地从他的行为本身进入他的灵魂世界。我想,对于一个一直以来有着极大影响力的人来说,这应该不过分,也不至于流俗。
易森2002年9月18日(二)
鲁迅的时代和他的作品注定使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大现象,这是我们的幸运,却也是他个人的不幸和悲哀——尽管他孤独,但他不喜欢虚伪。而我们往往是虚伪的,我承认昨天我可能在和别人谈到他时是虚伪的,因为我企图拿鲁迅做我的挡箭牌,我知道现在有个叫余杰的年轻人也就是比我打个几岁吧经常这么干,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虚伪。反正在我目睹了许多关于鲁迅的是是非非之后,我开始有所觉悟。“政治化鲁迅”是一个什么概念,我是从小学和中学课本里看到的,但是具体的、枯燥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我懒得去深究,这会使我有说教的嫌疑。这几年来我的眼前闪过一些暗器的影子,它们无一例外地朝鲁迅偷袭过去,电光火石之间,是一些狰狞或无聊的面目。我读到过葛红兵先生的《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也看过王朔的《我看鲁迅》。最近我翻出来看,越看越生气。实话告诉你,乍读这两篇文章我很快意和激动,因为那时我正处于容易走极端的年龄,容易颠覆权威和知识,在那之前曾有过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的烂书把我看得热血沸腾,民族主义是很危险的,年轻也很危险。人有的时候就是有点贱,我想我应该忏悔了,可是我还是很怀念我曾经的无知和盲目。
就如我们无法回避鲁迅那样,我们没法不忏悔,可这一切无疑又是徒劳而已。
昨天去图书馆借书,每次去图书馆我都有些胆战心惊——不是因为太多的书籍给我的震慑,我还没胆小到这个地步,而是因为书库里的那股气味实在让我受不了。每次进入书库里待不上30分钟我准得肚子疼,然后就要上厕所,这似乎是很麻烦的一件事。
一边提醒自己废话少说,一边发现自己最近越来越罗嗦了,写篇文章也这么浪费人家的眼球时间。可能是我最近复习考研烤的快焦了,一时昏头脑胀的,别见怪。昨天我去借的是关于鲁迅的作品,好家伙,满满几个书架,抽出几本放进几本,《摩罗力诗学》,题目就让我望而却步了。看《鲁迅全集》吧,人民文学出版社81年第1版的,从第16卷看起,里面有一些年表和索引,这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和鲁迅对话,不首先搞清楚时空关系哪行!
下面是我从中整理的一份年表。如下:绍兴(1881-1898)。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周家。1896年,父亲病逝,终年37岁,这年鲁迅16岁。
南京(1898-1902)。考入江南水师学堂,10月,转考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提出赴日申请,并批准,这年鲁迅22岁。东京(1902-1909)。1902年入东京宏文学院。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退学,决定弃医从文,回乡与朱安完婚,这年鲁迅26岁。1908参加光复会。
杭州(1909-1910)。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及化学教员。绍兴(1910-1912)。绍兴府中学堂生物学教员及监学。1911年辛亥革命,这年鲁迅31岁。
北京(1912-1926)。1912年2月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约请,赴南京任教育部部员,5月迁往北京。1917年,张勋复辟。1918年,写《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始用“鲁迅”笔名,这年鲁迅38岁。1921年,《阿Q正传》连载于《晨报副刊》,这年鲁迅41岁。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
厦门(1926-1927)。1926年7月18日,接受厦门大学聘请,任国学系教授。广州(1927)。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后辞职。这年鲁迅47岁。上海(1927-1936)。1929年,海婴出生。这年鲁迅49岁。1936年10月17日写遗作《因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0月19日,逝世于大陆新邨九号寓所,终年56岁。
从绍兴到上海,是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个中中国风云无数,都与当时的时代相契合。鲁迅属于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也因为鲁迅而变得异常真实与冷峻起来。
又想鲁迅写《狂人日记》这样的五四文学的开卷之作时已38岁,正是一个作家思想和创作黄金的年龄,难怪。这张年表很笼统,随手摘抄,就记下了。抬头一看,猛然发觉还是2002年,刚才从1881年数到了1936年,头脑中全然一片灰色。就这么两个世纪相互追赶,时空却有些颠倒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