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章节目录 > 走近有多近?

走近有多近?(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即从精神病学的角度写作了关于鲁迅小说的毕业论文——鲁迅笔下的人物被写疯了和写死了的情形确是触目惊心的,——当然,这是我考取中文系研究生后的“后话”了。

    进校后,曾专程到虹口公园——现在的鲁迅公园,没来得及参观纪念馆——过了下班时间,只是虔敬地拜谒了鲁迅墓,并且至今仍认为这是每一个学现代文学的人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再后来……再后来就到了纪念馆。夜晚就在馆内值班——我在一首打油诗中称之为“孤灯长夜馆为家”,独自去鲁迅墓地巡查……于是,在一个个深夜里,我站在鲁迅墓前,周围是肃穆的苍松翠柏;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在我那老家,我长时间地彳亍、在内心里默念和记诵他的文章和字句。而当我坐在窗前灯下捧读他的书的时候,又总禁不住要“想象和虚构”他的身材、表情以及声音……就这样在人与文、人与事、词与物之间作着艰难而没有止息的穿行。

    我以为鲁迅最为可贵也是今人难以企及之处,在于他终其一生都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为了人能活得象个人样,而写作和奔走呼号。为此,他义无返顾、勇往直前——他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为此,他生气,愤怒,并且不惜得罪朋友;他坚持改革文字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乃是老百姓认不得读不懂……诸如此类,恕不一一列举。也正因此,我十分认同汪晖关于“批判性”是鲁迅文化传统之精髓的说法。

    遗憾的是,许多人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遗忘,或者说忽略了这一点,尽管他们对鲁迅说得多而且精彩。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鲁迅说他的交友之道是“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如果,人们对于鲁迅是略大节而取其小,那么,情形之糟糕就可以想见了,诸如尖酸、刻薄、好斗……等等,不一而足。这也是本文最初想到要用董老“舞文弄墨总徒劳”的诗句作为标题的用意所在。自然,如恶意的歪曲、攻击之类,则用得上“不废江河万古流”、“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样的句子了。

    最后,回到副题。“走”,许慎《说文解字》曰“趋也”,段注:“释名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据此解,我以为还是不“走”而改为“徐行”——“徐图之”的好,所谓“欲速则不达”是也;还是与“纸上得来”的学养和“绝知此事”的躬行,同步前行、相得益彰吧。说到“学养”,由于鲁迅的广博精深,我想当不至于有异议。这里只想举黄宗羲《明儒学案·序》中的一段话:“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也。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剿其成说,以衡量古今,稍有异同,既诋之为离经畔道,时风众势,不免为黄茅白苇之归也。”算是提个醒。

    至于“躬行”实践,我想起先前在报上看到批评在鲁迅墓地跳舞的文章。的确,在鲁迅墓地“载歌载舞”,无论如何都是不对、不雅的事,“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但我以为,若能想一想、问一问“是可以跳舞的地方足够多了还是原本不够,才会有那么多人在墓地跳舞?”更进一步,若能想一想、问一问“为什么会有很多其实很年轻的人整天在墓地跳舞、是不是下岗了?……”再更进一步,提出点切实可行的办法,或者如鲁迅所说的“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而不是指斥、谴责一番完事。如此,方与鲁迅“庶几近矣”。——这就又说到“近”了。

    “近”,自然是指距离而言。但我又以为,对鲁迅了解、理解、认同得越多越深,也就会有更多更深的反思、批判——此即马克思所说的“扬弃”。这是“远”呢还是更高层面的“近”?记得一位作家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作《永远有多远》。作为结语,我不禁要自问并捎带问人:走近有多近?

    2001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