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章节目录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