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章节目录 > 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

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王本朝

    鲁迅的意义在现实和读者的不断阅读和解释中被创造出来。鲁迅思想及其传述思想情感的语言符号已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独特性与丰富性的证明。阅读鲁迅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语言的和历史的意义还原,更需要有精神灵魂的撞击和生存意义的拷问,并在"撞击"与"拷问"中实现思想的去蔽和生命的自觉,在尽可能真实理解鲁迅的前提下,能大胆而真诚地直面自我的现实和人生,在"鲁迅与自我"的双面审视里实现阅读的意义循环,读鲁迅即读自我和现实,在阅读人生和现实中阅读鲁迅,又在阅读鲁迅中理解自我和现实。接近鲁迅思想和文学的最便捷而恰当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体验"吃人"的"无物之阵",理解那颗真实而丰富的灵魂。

    (一)我们对鲁迅的态度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思想"和"文学"都有专名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的意义,是独特的精神和语言存在。他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勘探者,是现代思想的建筑师。他的思想与文学、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都是一体的,他创造了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一环或结构,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在由传统向现代思想和文学的转变过程中,鲁迅是一座界碑,他的启蒙思想和立意"深切"、格式"特别"的文学具有现代思想和文学的革命的原型的意义。他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大胆实践和推动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文体形式变革,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惰性力量,提倡思想的"立人"和"致人性于全"主张,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的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文化偏至论》)才是社会变革的当务之急。"立人"即要实现人的意识觉醒相精神的独立,释放人的生命能量,怀疑和反叛一切制约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挣扎"。它所显示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彻底性、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区别他人具其独特价值的地方。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O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要"立人",就要进行思想的启蒙,就要反叛"非人"的思想和"吃人"的社会制度,就要揭露"吃人者"的把戏和"被吃者"的人性弱点。鲁迅对传统思想和礼教制度,从汉语表达的方式到伦理道德的面具,从人的潜意识到社会制度都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对沉默的国民灵魂也进行了真实的去蔽。

    (二)鲁迅的主张鲁迅创作小说抱着"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他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有精神"病苦"的人们,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苦痛和麻木的灵魂。《狂人日记》揭示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弊端和狂人"被吃"的心理恐惧、害怕和绝望;《药》表现的是华老栓们的精神的荒芜与愚昧;《孔乙己》表现了"看客"的冷漠和无聊;《故乡》表现的不是乡村的诗意,而是少年朋友闰土在物质贫穷的背后更有精神的贫困和麻木;《阿Q正传》更是描摹病态人生的精神病态的雕塑;《示众》就是让"看客"的精神病态来"示众";《祝福》里的祥林嫂的"死"与传统文化有关,更与她自身因"相信"而产生的心灵恐惧有关。《呐喊》、《彷徨》为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思想屏障和精神阻力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展示,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人生的思想病症和病因。思想启蒙者的鲁迅用小说揭示病态人生显露出思想的深刻与独特,还有他丰富的历史感受和生命体验。这些感受和体验进入小说,不但有表现外面世界的"复杂"与"真实",还有内面世界的"真切"和"深刻"。鲁迅思想和文学的不可替代与深刻,除有"风沙扑面"的社会历史底蕴,还有复杂而独特的个人体验,并且这鲁迅的体验进入了他的文学,《孔乙己》和《示众》里的"看与被看",何尝没有他少年时代的经历和"幻灯片事件"留下的刻骨铭心的感受。《祝福》里在"祥林嫂"的故事外,还设置了"我"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故事里,二者交织在一起。"我",一个离家的精神流浪者,在回到家乡的短暂时间里,听说和看到了祥林嫂的故事,直至她的死,"我"显然脱不了干系,至少精神上不可能轻松。"我"在祥林嫂死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助不也是对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关系的质疑么?“我"的赶快离开不过是先救出自己,从此也就不可能有了生活的"懒散"和"舒适"。鲁迅不是在"文学与社会历史"单一的对应关系中写作小说,而是从个人体验、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深层结构里建立起复杂的意义关系。

    鲁迅是创造文学新形式的先锋,他借鉴西方文学形式,转化传统文学手法,经过自己不断的创新和实验,开创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形式。在他看来,"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坟·论睁了眼看》)。所以,他主张"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序》)。大胆吸收异域的文学营养是鲁迅小说的艺术经验。他吸收了西方文学表现心理的多种手法,如对梦境、感觉、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的描写。如《狂人日记》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表现狂人复杂的心理感受,《阿Q正传》也大量表现了阿Q心理的潜意识与显意识,如对革命成功的想象性满足,从自卑到自尊的心理转化,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就是以主观心理上的想象和虚构的胜利去代替和转化现实客观世界的真正失败,阿Q始终处在心理与现实、主体与客体、想象与真实的世界之间,他从失败到胜利的心理转化也是小说艺术的精彩之笔。小说《肥皂》、《伤逝》、《白光》、《兄弟》等都大量使用了心理描写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心灵的深度。鲁迅还吸收了西方文学的象征和隐喻技巧,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象征意象系统,如《狂人日记》里?“月亮"与"夜",《药》里的"药",同时作品的主题也是象征的、隐喻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他的"病情"、"病况"毫无意义,他是怎么发狂的,该如何去医治,对小说的主题都不是很重要。狂人是一个象征符号,没有现实的对应物,他"发狂"的心理感受?“先觉者"的清醒思考合二为一,只有从艺术的象征与虚拟性上才可能完全理解狂人形象的寓意和小说的象征主题。《药》也是象征小说,它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设置有两个故事,表面上是写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做药给儿子治病,暗地里隐藏有先觉者夏瑜被害的故事,二者借助有"象征"意义的"药"连结起来,表现了先觉者和被启蒙者的双重悲剧,传达了一个象征性的主题:什么是医治华夏民族的精神药方?《孔乙己》也有象征,它所设置的"看与被看"结构本身就是一个象征,其中有一个细节。写孔乙己极高兴和自豪地告诉小伙计,"回"字有四种写法。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象征,表现孔乙己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悲剧意义。一般语言有语义、语音和语法,语言文字形状对语言意义并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