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章节目录 >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从技术的层面,为中国的现代进程,设计了诸种方案。80年代以后,我们文化与经济起飞的过程,实际上正隐含着他们的精神余脉。这两种独立之精神,为今人摆脱贫困与奴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虽然,这些影响有时还是有限的。德国的亨利希.曼说:“一个向统治阶层靠拢的知识分子是在背叛精神。”作为一个具有清洁精神的人来说,独立于这个世界,恪守心灵的圣地,是难能可贵的。知识分子所以是知识分子,乃是具有一种属于自我独立不倚的价值世界。它以在野的声音,向权贵世界发出逆俗的声音。胡适不能说是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但他却不能像鲁迅那样走向黑暗的深谷,与陈腐的权贵彻底决裂。胡适的独立意志的表达方式,常常是利用现政权的缝隙,或者说利用已有的社会机体,进行渐进的变革。但这种“利用”不是简单的依附,他从未跪在统治者面前乞求恩赐。在求索的路上,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他其实知道,真理的实行常常伴以自我的丧失,思想在现实转换,有时不得不染以俗谛。社会的进化,是不能以“纯粹”来实现的。在通往真理的路上,要有尼采、叔本华、鲁迅、萨特,但也需要黑格尔、歌德、高尔基、胡适这样的人。这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当黑暗过于强大时,铲除黑暗的人,身上不免拖着黑暗的余影。中国知识界的悲哀在于,这一黑暗的余影太长了。所以,无论是鲁迅的反抗,还是胡适的挣扎,都是个未完成的精神表达式。抵抗奴役的路,对他们而言,只意味着刚刚开始。中国的现代进程中,这两类人,都是非健全的。但在这里,能真正提供精神自由和反奴役意志资源的,也许只有鲁迅。在灵魂的深与思想的深上,鲁迅是一座高峰。他矗立在那儿,提示着人们去注意新的主奴关系的生成。如果说中国的知识界缺少什么,我们与鲁迅的距离有多长,那么所欠缺的就有多长。这决不是耸人听闻之谈。坦率地说,胡适的选择是常态人生的记录,鲁迅则是非常态的。高远东先生将鲁迅精神比做“药”,把胡适思想看成“饭”,正是很好的注释。在鲁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适便凸现出他的意义。但悲哀的是在我们这个国度,鲁迅的话题竟是长恒的,一个病态的民族,胡适的自由之梦,常常没有鲁迅式的绝望之声,更具有广泛性。我以为要梳理中国“被现代”历程最富魅力的因子,鲁迅与胡适的互补性是重要的。或许,国民精神重塑的新途,他们是真正的奠基人。我毫不怀疑这两种选择的必要性。饥饿的民族最急需的是“饭”,但不要忘了,鲁迅这副“药”,永远是不能或缺的。对鲁迅与胡适,或许当如是观。其实,抵抗奴役的路,会有多种。鲁迅与胡适,不过提供了两种可能。探索“现代性”,或说“被现代”的问题,我们固有的资源不多。但倘若从鲁迅与胡适的异同中去发掘探索,那么会发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苦难的症结,似乎正写在那里。中国人倘解决不了鲁迅与胡适身上呈现的悖论,那我们的苦运将会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