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论鲁迅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初读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是在1988年此书刚刚出版的时候。在他那一代的学人中,李先生算是最有独立思想,也最深刻的一位了。当时的知识界传言,想成名无非两条路,或者捧李先生,或者骂李先生;前者有何新,后者有刘晓波。不过我当时读李先生的书,动机倒很纯,不象现在,去把这本书翻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究竟谁的嘴歪:)重温旧梦,依然觉得清新。抄几段有关鲁迅的论述,让几只苍蝇感到点不舒服――编者**按Date: 14 Jan 1995 09:18:47 GMT)=======
(之一)比较起胡适和陈独秀以及其他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来,鲁迅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和陈独秀一样,鲁迅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胡适一样,鲁迅搞过专门的学术研究,但是他仍然迥然不同于他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只有他才是真正深刻的。他在发掘古典传统和现代心灵的惊人深度上,几乎前无古人,后少来者。............鲁迅尽管自1918年起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小说、随感,猛烈地抨击着旧道德旧文学,但他所呐喊的所鼓吹的所反对的,如果从思想角度说,尽管深度远超众人,但在基本思想、主张上,却与当时他的朋友和战友们大体相同,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他的力扛九鼎叱咤千军的著名杂文,尽管在狠揭烂疮的思想深度和喜笑怒骂的文学风采上,始终是鹤立鸡群、无与伦比,但在思想实质和根本理论上,与当时瞿秋白、冯雪峰等人也基本相同,也并无特殊。然而,鲁迅却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里呢?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挞入里沁人心脾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胡适说过:“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但自称“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的肤浅的胡适并不理解这句话。只有鲁迅,才真正身体力行地窥见了、探求了、呈现了这种强有力的孤独。这当然与他早期接受尼采哲学作为人生观有观。贬视庸俗,抨击传统,勇猛入世,呼唤超人,不但是鲁迅一生不断揭露和痛斥国民性麻木的思想武器(从《示众》到《铲共大观》《太平歌诀》),而且也是他的孤独和悲凉的生活依据(从《孤独者》到《铸剑》到晚年的一些心境)。鲁迅那种背负因袭重担,肩住黑暗闸门所具有的极其深刻沉重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孤独悲凉,已经有好些论著反复讲过了。本文觉得重要的是,这种孤独悲凉感由于与他对整个人生荒谬的形上感受中的孤独、悲凉纠缠溶合在一起,才更使它具有了那强有力的深刻度和生命力的。鲁迅也因此而成为中国近现代真正最先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李泽厚论鲁迅(之二)
(网上贵族教训我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有不同版本,他看的是第二版,我读的是第一版,版本不同,以他的为主,所以还是我的嘴歪。至于这第二版何年何家出版社出版,贵族秘而不宣。李先生的文章,本来就是贬胡适,捧鲁迅,不捧不贬陈独秀,倘若删去了那段结论性的话,虽然也许显得笔法高贵,在我们下等人看来,却是空山打鼓,不通不通。好在图书馆离我家并不远,不必象人家可怜兮兮跑几百里路,我就再去查一下李书的其他版本,痛打一下落水狗又何妨?只见1990年《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修订本(台湾风云时代出版社出版)第142页一字不改地写着那段话。既然号称修订本,则不是第二版也是第三版了,至此我们只好推断李先生另外单独给网上贵族写了一个高贵的第二版本。闲话少说,继续抄李先生的论述,用的是我从前读过的首版本,若有景润与修订本作个对照,发现字句、标点有所不同,而再骂我嘴歪,本人不再理会。――编者按)=====............……鲁迅对世界的荒谬、怪诞、阴冷感,对死和生的强烈感受是那样的锐敏和深刻,不仅使鲁迅在创作和欣赏的文艺特色和审美兴味(例如对绘画)上,有着明显的现代特征,既不同于郭沫若那种肤浅叫喊自我扩张的浪漫主义,也不同于茅盾那种刻意描绘却同样肤浅的写实主义,而且也使鲁迅终其一生的孤独和悲凉具有形而上学的哲理意味。……鲁迅虽悲观却仍愤激,虽无所希冀却仍奋立前行。但正因为有这种深刻的形上人生感受,使鲁迅的爱爱憎憎,使鲁迅的现实战斗便具有格外的深沉力量。鲁迅的悲观主义比陈独秀、胡适的乐观主义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之一)比较起胡适和陈独秀以及其他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来,鲁迅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和陈独秀一样,鲁迅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胡适一样,鲁迅搞过专门的学术研究,但是他仍然迥然不同于他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只有他才是真正深刻的。他在发掘古典传统和现代心灵的惊人深度上,几乎前无古人,后少来者。............鲁迅尽管自1918年起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小说、随感,猛烈地抨击着旧道德旧文学,但他所呐喊的所鼓吹的所反对的,如果从思想角度说,尽管深度远超众人,但在基本思想、主张上,却与当时他的朋友和战友们大体相同,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他的力扛九鼎叱咤千军的著名杂文,尽管在狠揭烂疮的思想深度和喜笑怒骂的文学风采上,始终是鹤立鸡群、无与伦比,但在思想实质和根本理论上,与当时瞿秋白、冯雪峰等人也基本相同,也并无特殊。然而,鲁迅却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里呢?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挞入里沁人心脾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胡适说过:“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但自称“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的肤浅的胡适并不理解这句话。只有鲁迅,才真正身体力行地窥见了、探求了、呈现了这种强有力的孤独。这当然与他早期接受尼采哲学作为人生观有观。贬视庸俗,抨击传统,勇猛入世,呼唤超人,不但是鲁迅一生不断揭露和痛斥国民性麻木的思想武器(从《示众》到《铲共大观》《太平歌诀》),而且也是他的孤独和悲凉的生活依据(从《孤独者》到《铸剑》到晚年的一些心境)。鲁迅那种背负因袭重担,肩住黑暗闸门所具有的极其深刻沉重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孤独悲凉,已经有好些论著反复讲过了。本文觉得重要的是,这种孤独悲凉感由于与他对整个人生荒谬的形上感受中的孤独、悲凉纠缠溶合在一起,才更使它具有了那强有力的深刻度和生命力的。鲁迅也因此而成为中国近现代真正最先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李泽厚论鲁迅(之二)
(网上贵族教训我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有不同版本,他看的是第二版,我读的是第一版,版本不同,以他的为主,所以还是我的嘴歪。至于这第二版何年何家出版社出版,贵族秘而不宣。李先生的文章,本来就是贬胡适,捧鲁迅,不捧不贬陈独秀,倘若删去了那段结论性的话,虽然也许显得笔法高贵,在我们下等人看来,却是空山打鼓,不通不通。好在图书馆离我家并不远,不必象人家可怜兮兮跑几百里路,我就再去查一下李书的其他版本,痛打一下落水狗又何妨?只见1990年《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修订本(台湾风云时代出版社出版)第142页一字不改地写着那段话。既然号称修订本,则不是第二版也是第三版了,至此我们只好推断李先生另外单独给网上贵族写了一个高贵的第二版本。闲话少说,继续抄李先生的论述,用的是我从前读过的首版本,若有景润与修订本作个对照,发现字句、标点有所不同,而再骂我嘴歪,本人不再理会。――编者按)=====............……鲁迅对世界的荒谬、怪诞、阴冷感,对死和生的强烈感受是那样的锐敏和深刻,不仅使鲁迅在创作和欣赏的文艺特色和审美兴味(例如对绘画)上,有着明显的现代特征,既不同于郭沫若那种肤浅叫喊自我扩张的浪漫主义,也不同于茅盾那种刻意描绘却同样肤浅的写实主义,而且也使鲁迅终其一生的孤独和悲凉具有形而上学的哲理意味。……鲁迅虽悲观却仍愤激,虽无所希冀却仍奋立前行。但正因为有这种深刻的形上人生感受,使鲁迅的爱爱憎憎,使鲁迅的现实战斗便具有格外的深沉力量。鲁迅的悲观主义比陈独秀、胡适的乐观主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