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星陨落的日子(1936年)(2/2)
《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作者:走进鲁迅—评论与研究 2017-04-13 14:26
与无耻(民治新闻学校)学习鲁迅先生为劳苦大众呐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光华大学暨附中学生二十人)鲁迅先生奠定了现在中国文坛的基础,到临死的时候还领导着青年们向前迈进,我们对于这样的一位先驱者的陨落,敬致万分的哀悼(中国文艺家协会)花圈挽联那里会使我们的伙伴开眼?记住那狂人的誓言,用墨水照上了枪杆,呐喊,反叛,肃清吃人的旧制度和汉奸(大同大学时事研究会)在大众的心里是永生的(海燕剧社)民众丧战士,青年失导师(联华书局)弱小民族的救星死了(韩国一青年)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全国学生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一生反帝封,至死不宽容(上海著作人协会)熄了光耀着世界的火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法国立工学院学生会)没多少苦战士和暴风雨争斗替魔障减杀一层凶焰,有几个老少年向后一代伸手为正义留下半分光辉(妇女生活社)我们诚意的接受鲁迅先生的指示,为着民族为着大众高歌(上海民众歌咏会)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蔡元培)一生不曾屈服,临死还要斗争(章乃器)死者赶快收敛埋掉拉倒,生的主张宽容那才糊涂(王造时)国家事岂有此理正需要先生不断咒骂,悲痛中别无他说只好劝大家继续斗争(胡子婴)
鲁迅生前和悼念活动中,亦有人指责其偏狭。各家悼念,多就此辩驳。邹韬奋《悼鲁迅先生》,说民众所献“民族魂”旗寓意极深,“中国不亡,就是要靠我们积极提倡扩大这‘民族魂’,严厉制裁那些不知人世间有羞耻事的‘亡国大夫’型的国贼和准国贼”。胡愈之《鲁迅——民族革命的伟大战士》,认为“鲁迅先生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没有一个时候松懈,而且也不曾向敌人退让过一寸。虽然有人说他固执偏狭,但是对敌人的固执偏狭,就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一位美国作者的《中国的伏尔泰——一个异邦人的赞辞》,引鲁迅“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指这种“宽容”正是“中国的民族病”。
火山喷发一样出现的自发的群众性的纪念活动遍布全国,席卷各界,吸引了不同阶级、不同行业、不同教育程度的各方面的进步人士,特别是广大的工人和知识界。沈钧儒在出殡仪式演讲说,“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应该有一个国葬,无论在那一个国家都应该这样”,“而今天在这许多人里面,就没有一个代表政府的人。中国的政府到哪里去了?”但是我们的民族造就了鲁迅,我们的人民积聚在鲁迅的旗帜下,和伟大的鲁迅心心相印。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号召和组织,却有一种共同的基调,那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热爱祖国,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而永无休止地奋斗。悼念活动即为全民族对鲁迅的评价。这是近代以来,继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民于民族危亡中政治意识觉醒的一个新的历史性标志和一次最大的示威。
鲁迅生前和悼念活动中,亦有人指责其偏狭。各家悼念,多就此辩驳。邹韬奋《悼鲁迅先生》,说民众所献“民族魂”旗寓意极深,“中国不亡,就是要靠我们积极提倡扩大这‘民族魂’,严厉制裁那些不知人世间有羞耻事的‘亡国大夫’型的国贼和准国贼”。胡愈之《鲁迅——民族革命的伟大战士》,认为“鲁迅先生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没有一个时候松懈,而且也不曾向敌人退让过一寸。虽然有人说他固执偏狭,但是对敌人的固执偏狭,就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一位美国作者的《中国的伏尔泰——一个异邦人的赞辞》,引鲁迅“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指这种“宽容”正是“中国的民族病”。
火山喷发一样出现的自发的群众性的纪念活动遍布全国,席卷各界,吸引了不同阶级、不同行业、不同教育程度的各方面的进步人士,特别是广大的工人和知识界。沈钧儒在出殡仪式演讲说,“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应该有一个国葬,无论在那一个国家都应该这样”,“而今天在这许多人里面,就没有一个代表政府的人。中国的政府到哪里去了?”但是我们的民族造就了鲁迅,我们的人民积聚在鲁迅的旗帜下,和伟大的鲁迅心心相印。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号召和组织,却有一种共同的基调,那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热爱祖国,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而永无休止地奋斗。悼念活动即为全民族对鲁迅的评价。这是近代以来,继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民于民族危亡中政治意识觉醒的一个新的历史性标志和一次最大的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