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合的鲁迅学术史——评《中国鲁迅学通史》(2/2)
《中国鲁迅学通史》作者:中国鲁迅学通史 2017-04-13 14:23
与深入的思想见解来。正是学理精神,让张梦阳先生从研究对象林林总总的表现中间,找出它们所具有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判断出此种历史进程中的各个反面和部位、存在的正确抑或谬误、收获抑或短缺、长处抑或不足,既高瞻远瞩又细致入微地避免了盲目地推崇或否定。鲁迅学是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科学的鲁迅研究是鲁迅本体的趋近性还原,还原的目的是为了在本体还原、历史反思的基础上对鲁迅在现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正负面意义进行观照和探讨,以获得对现实的借鉴。作为科学形态的鲁迅学史,对其理性反思的意义亦在于此。但张梦阳先生在学史上的每个研究者的论著及其丰实的原材料中,更是填充了睿智的理性反思。例如对于胡适、粱实秋等从英美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对鲁迅持异议的问题进行分析时,不是简单地赞扬一边而斥责另一边,而是分析了其中更深层的精神文化背景的根由,认为这里不仅有政治利害的关联,还与世界上的两种精神文化背景有关。尽管作者申明自己是以平和的心态来写这篇著作的,但我们还是可以见到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丰富的精神情感。例如张著写道:“陈涌使用自己的骨头、蘸着血,写作鲁迅研究的论文的”,评价李长之“毕其一生,无论遭到多大的灾难和不幸,都一如既往。”他的遭遇“折射出一部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世感”。就这样,张著构建了一部充盈个人色彩的与被研究者心心相印的性情之作,而又显示出悟性与理性的穿透力。
实现这样一部学术史的整合,没有观念上的一个新颖的立足点是无法想象的,“精神文化”是张梦阳的独特视角和出发点,并成为起领全篇的制高点。张认为:历年来的鲁迅学史都是一束束精神文化的投影,而不是把鲁迅和鲁迅学研究当作一种纯学术研究,包括所有对鲁迅的评价,质疑甚至诽谤苛责,张都视其为奇特而殊异的精神文化现象。沿着这个视角,许多难疑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在解决的途径上,张梦阳又提出了“通合学”的理论,“通”就是打通各种学问之间纵向与横向的界限和隔膜,“一以贯通”,融合贯通之意。“合”就是融合、整合之意,联系而言,所谓通合学就是疏通整合之学。通合学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哲学,一种宇宙观。张著中正是采取了通合的方法,在明了了学史上各家各派的观点合阐述的异同、长短、对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融合,从而形成自己新的观点,新的阐述,上升到新的境界。在宏观描述的梳理中,张肯定了各种视角、层面和范式的科学形态的阐释,由此经过通合学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鲁迅世界。再融合微观透视,将鲁迅研究放在多维视野中展现出多侧面、多角度的立体映象,并对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进行通合,产生了新的整体性认识。
观览全篇,我们就会折服于张著的整体构思:抱定学理化的精神,从“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视角出发,并以汪洋恣肆的鲁迅学史料资源充盈全书,走“通合”之路,以纵横贯通的“通史”结构统之,实现对鲁迅学术史理性反思的高度整合。这是《中国鲁迅学通史》的独特学术意义之所在,它以鲜明的开放性,冷峻的兼容性,精确有序的方式,完成了对以往鲁迅学史的一次完美总结,尤其可贵的是在学理的阐析和全局的把握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和超越。随着创建鲁迅学的倡仪成熟化,鲁迅研究逐步向学理化和规范化的境界深化,张著的出现大大拓展了鲁迅学术史的视域,也昭示着新世纪鲁迅学研究的突破时代的到来。
(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2002级研究生 鲁道祥 430072 )
实现这样一部学术史的整合,没有观念上的一个新颖的立足点是无法想象的,“精神文化”是张梦阳的独特视角和出发点,并成为起领全篇的制高点。张认为:历年来的鲁迅学史都是一束束精神文化的投影,而不是把鲁迅和鲁迅学研究当作一种纯学术研究,包括所有对鲁迅的评价,质疑甚至诽谤苛责,张都视其为奇特而殊异的精神文化现象。沿着这个视角,许多难疑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在解决的途径上,张梦阳又提出了“通合学”的理论,“通”就是打通各种学问之间纵向与横向的界限和隔膜,“一以贯通”,融合贯通之意。“合”就是融合、整合之意,联系而言,所谓通合学就是疏通整合之学。通合学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哲学,一种宇宙观。张著中正是采取了通合的方法,在明了了学史上各家各派的观点合阐述的异同、长短、对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融合,从而形成自己新的观点,新的阐述,上升到新的境界。在宏观描述的梳理中,张肯定了各种视角、层面和范式的科学形态的阐释,由此经过通合学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鲁迅世界。再融合微观透视,将鲁迅研究放在多维视野中展现出多侧面、多角度的立体映象,并对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进行通合,产生了新的整体性认识。
观览全篇,我们就会折服于张著的整体构思:抱定学理化的精神,从“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视角出发,并以汪洋恣肆的鲁迅学史料资源充盈全书,走“通合”之路,以纵横贯通的“通史”结构统之,实现对鲁迅学术史理性反思的高度整合。这是《中国鲁迅学通史》的独特学术意义之所在,它以鲜明的开放性,冷峻的兼容性,精确有序的方式,完成了对以往鲁迅学史的一次完美总结,尤其可贵的是在学理的阐析和全局的把握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和超越。随着创建鲁迅学的倡仪成熟化,鲁迅研究逐步向学理化和规范化的境界深化,张著的出现大大拓展了鲁迅学术史的视域,也昭示着新世纪鲁迅学研究的突破时代的到来。
(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2002级研究生 鲁道祥 430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