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1〕(2/2)
《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作者: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 2017-04-13 14:15
,以一五二四年顷,起于南方,其时农民都在奴隶的状态,被虐于贵族的封建的特权;玛丁·路德〔25〕既提倡新教,同时也传播了自由主义的福音,农民就觉醒起来,要求废止领主的苛例,发表宣言,还烧教堂,攻地主,扰动及于全国。然而这时路德却反对了,以为这种破坏的行为,大背人道,应该加以镇压,诸侯们于是放手的讨伐,恣行残酷的复仇,到第二年,农民就都失败了,境遇更加悲惨,所以他们后来就称路德为“撒谎博士”。这里刻划出来的是没有太阳的天空之下,两个耕夫在耕地,大约是弟兄,他们套着绳索,拉着犁头,几乎爬着的前进,像牛马一般,令人仿佛看见他们的流汗,听到他们的喘息。后面还该有一个扶犁的妇女,那恐怕总是他们的母亲了。
(11)《凌辱》(Vergewaltigt)。同上的第二幅,原大35×53cm男人们的受苦还没有激起变乱,但农妇也遭到可耻的凌辱了;她反缚两手,躺着,下颏向天,不见脸。死了,还是昏着呢,我们不知道。只见一路的野草都被蹂躏,显着曾经格斗的样子,较远之处,却站着可爱的小小的葵花。(12)《磨镰刀》(BeimDengeln)。同上的第三幅,原大30×30cm这里就出现了饱尝苦楚的女人,她的壮大粗糙的手,在用一块磨石,磨快大镰刀的刀锋,她那小小的两眼里,是充满着极顶的憎恶和愤怒。
(13)《圆洞门里的武装》(BewaffnungInEinemGe-woelbe)。同上的第四幅,原大50×33cm大家都在一个阴暗的圆洞门下武装了起来,从狭窄的戈谛克式〔26〕阶级蜂涌而上:是一大群拚死的农民。光线愈高愈少;奇特的半暗,阴森的人相。
(14)《反抗》(Losbruch)。同上的第五幅,原大51×50cm谁都在草地上没命的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却是一个女人,从全体上洋溢着复仇的愤怒。她浑身是力,挥手顿足,不但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还好像天上的云,也应声裂成片片。她的姿态,是所有名画中最有力量的女性的一个。也如《织工一揆》里一样,女性总是参加着非常的事变,而且极有力,这也就是“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的精神。(15)《战场》(Schlachtfeld)。同上的第六幅,原大41×53cm农民们打败了,他们敌不过官兵。剩在战场上的是什么呢?几乎看不清东西。只在隐约看见尸横遍野的黑夜中,有一个妇人,用风灯照出她一只劳作到满是筋节的手,在触动一个死尸的下巴。光线都集中在这一小块上。这,恐怕正是她的儿子,这处所,恐怕正是她先前扶犁的地方,但现在流着的却不是汗而是鲜血了。
(16)《俘虏》(DieGefangenen)。同上的第七幅,原大33×42cm,画里是被捕的孑遗,有赤脚的,有穿木鞋的,都是强有力的汉子,但竟也有儿童,个个反缚两手,禁在绳圈里。他们的运命,是可想而知的了,但各人的神气,有已绝望的,有还是倔强或愤怒的,也有自在沉思的,却不见有什么萎靡或屈服。
(17)《失业》(Arbeitslosigkeit)。一九○九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44×54cm他现在闲空了,坐在她的床边,思索着——然而什么法子也想不出。那母亲和睡着的孩子们的模样,很美妙而崇高,为作者的作品中所罕见。(18)《妇人为死亡所捕获》(FrauVomTodGepackt),亦名《死和女人》(TodUndWeib)。一九一○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未详。“死”从她本身的阴影中出现,由背后来袭击她,将她缠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孩子,无法叫回他自己的慈爱的母亲。一转眼间,对面就是两界。“死”是世界上最出众的拳师,死亡是现社会最动人的悲剧,而这妇人则是全作品中最伟大的一人。
(19)《母与子》(MutterUndKind)。制作年代未详〔27〕,铜刻;据《画帖》,原大19×13cm在《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集》中所见的百八十二幅中,可指为快乐的不过四五幅,这就是其一。亚斐那留斯以为从特地描写着孩子的呆气的侧脸,用光亮衬托出来之处,颇令人觉得有些忍俊不禁。(20)《面包!》(Brot!)。石刻,制作年代未详〔28〕,想当在欧洲大战之后;据原拓本,原大30×28cm饥饿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亲的的心的。这里是孩子们徒然张着悲哀,而热烈地希望着的眼,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她的肩膀耸了起来,是在背人饮泣。她背着人,因为肯帮助的和她一样的无力,而有力的是横竖不肯帮助的。她也不愿意给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里的仅有的慈爱。(21)《德国的孩子们饿着!》(DeutschlandsKinderHungern!)。石刻,制作年代未详〔29〕,想当在欧洲大战之后;据原拓本,原大43×29cm他们都擎着空碗向人,瘦削的脸上的圆睁的眼睛里,炎炎的燃着如火的热望。谁伸出手来呢?这里无从知道。这原是横幅,一面写着现在作为标题的一句,大约是当时募捐的揭帖。后来印行的,却只存了图画。作者还有一幅石刻,题为《决不再战!》(NieWiederKrieg!),是略早的石刻,可惜不能搜得;而那时的孩子,存留至今的,则已都成了二十以上的青年,可又将被驱作兵火的粮食了。
一九三六年一月二十八日,鲁迅。
〔1〕本篇最初印入《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此书由鲁迅编选,一九三六年五月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用珂罗版和宣纸印制。
〔2〕“到民间去”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革命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派别“民粹派”的口号。
〔3〕斯滔发·培伦(1857—1891)现译施陶费尔-贝尔恩,瑞士画家。曾在柏林女子绘画学校任教。
〔4〕奈台(EmilNeide)现译埃米尔·奈德,德国画家。作品多以犯罪为题材,据珂勒惠支回忆,其轰动一时的作品是《生之厌倦》。
〔5〕哈台列克现译赫特里希。珂勒惠支曾在慕尼黑(旧译“闵兴”)的赫特里希美术学校(TheHerterichAcademy)学习过。
〔6〕《织工一揆》(EinWeberaufstand)“织工起义”的意思。一揆,日本语。
〔7〕霍普德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他的剧本《织工》(DieWeber)以一八四四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题材,出版于一**二年。
〔8〕Villa-Romana奖金Villa-Romana,意大利文,意为“罗马别墅”。这项奖金的获得者可在意大利居住一年,以熟悉当地艺术宝藏并进行创作。
〔9〕里勃克内希(KAFLiebknecht,1871—1919)通译卡尔·李卜克内西,德国革命家、作家。他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领导人和德国**创始人之一。一九一九年一月,他领导反对社会民主党政府的起义,于同月十五日被杀害。
〔10〕应为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三年。
〔11〕霍普德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为德国的侵略战争辩护,希特勒执政后,又曾对纳粹主义表示妥协。但他早期的许多作品常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具有社会批判意义。下面所引他的话,是他在一九二七年六月十日写的印在珂勒惠支画册上的题词。
〔12〕罗曼·罗兰参看本卷第415页注〔4〕。这里所引他的话,是他一九二七年七月八日写的印在珂勒惠支画册前面的题词,原文为法文。
〔13〕亚斐那留斯(1856—1923)德国艺术批评家、诗人,曾创办《艺术》杂志。这里所引他的话,见于一九二十年出版的《凯绥·珂勒惠支画帖》。
〔14〕《现代》参看本卷第124页注〔5〕。该刊第二卷第六期(一九三三年四月)在刊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同时,刊出了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第五卷第四期(一九三四年八月)刊有她的《被死所袭击的孩子》、《饿》、《战后的寡妇》、《母亲们》等四幅版画。《译文》,参看本卷第492页注〔1〕。该刊终刊号(一九三五年九月)刊有珂勒惠支的木刻《吊丧》。
〔15〕霍善斯坦因(1882—1957)德国文艺批评家。著有《艺术与社会》、《现代的艺术中的社会的要素》等。
〔16〕永田一修日本艺术评论家。这里所引他的话,见《无产阶级艺术论》(一九三○年出版)。
〔17〕里培尔曼(1847—1935)德国画家,德国印象派的先驱。作品有《罐头工厂女工》、《麻纺工场》等。
〔18〕六个青年作家遇害应为五个青年作家遇害。参看本卷第158页注〔3〕。
〔19〕第勒现译为路易斯·迪尔,德国美术家。
〔20〕应为一九一九年。
〔21〕勖列济安通译西里西亚。一八四四年六月四日,西里西亚的织工反对企业主的残酷剥削,发动起义,不久即遭到镇压而失败。
〔22〕关于《穷苦》,鲁迅一九三六年九月六日致日本鹿地亘的信中说:“请将说明之二《穷苦》条下‘父亲抱一个孩子’的‘父亲’改为‘祖母’。我看别的复制品,怎么看也像是女性。Diel的说明中也说是祖母。”
〔23〕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学者。《浮士德》是取材于民间传说的长篇诗剧,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为了探求生活的意义,借助魔鬼的力量遍尝人生悲欢的奇特经历。
〔24〕加尔玛弱儿法国大革命时期流行的舞曲。“让我们来跳加尔玛弱儿舞罢”是这首舞曲中的一句歌词。
〔25〕玛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他最初反对教皇,揭露教会的**,同情农民起义,但不久就站到统治阶级一边,和贵族、教皇等结成同盟,镇压农民起义。
〔26〕戈谛克式又译哥特式,十一世纪时创始于法国北部的一种建筑式样,以尖顶的拱门和高耸的尖屋顶为其特色。
〔27〕《母与子》制作于一九一○年。
〔28〕《面包!》制作于一九二四年。
〔29〕《德国的孩子们饿着!》制作于一九二四年。
(11)《凌辱》(Vergewaltigt)。同上的第二幅,原大35×53cm男人们的受苦还没有激起变乱,但农妇也遭到可耻的凌辱了;她反缚两手,躺着,下颏向天,不见脸。死了,还是昏着呢,我们不知道。只见一路的野草都被蹂躏,显着曾经格斗的样子,较远之处,却站着可爱的小小的葵花。(12)《磨镰刀》(BeimDengeln)。同上的第三幅,原大30×30cm这里就出现了饱尝苦楚的女人,她的壮大粗糙的手,在用一块磨石,磨快大镰刀的刀锋,她那小小的两眼里,是充满着极顶的憎恶和愤怒。
(13)《圆洞门里的武装》(BewaffnungInEinemGe-woelbe)。同上的第四幅,原大50×33cm大家都在一个阴暗的圆洞门下武装了起来,从狭窄的戈谛克式〔26〕阶级蜂涌而上:是一大群拚死的农民。光线愈高愈少;奇特的半暗,阴森的人相。
(14)《反抗》(Losbruch)。同上的第五幅,原大51×50cm谁都在草地上没命的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却是一个女人,从全体上洋溢着复仇的愤怒。她浑身是力,挥手顿足,不但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还好像天上的云,也应声裂成片片。她的姿态,是所有名画中最有力量的女性的一个。也如《织工一揆》里一样,女性总是参加着非常的事变,而且极有力,这也就是“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的精神。(15)《战场》(Schlachtfeld)。同上的第六幅,原大41×53cm农民们打败了,他们敌不过官兵。剩在战场上的是什么呢?几乎看不清东西。只在隐约看见尸横遍野的黑夜中,有一个妇人,用风灯照出她一只劳作到满是筋节的手,在触动一个死尸的下巴。光线都集中在这一小块上。这,恐怕正是她的儿子,这处所,恐怕正是她先前扶犁的地方,但现在流着的却不是汗而是鲜血了。
(16)《俘虏》(DieGefangenen)。同上的第七幅,原大33×42cm,画里是被捕的孑遗,有赤脚的,有穿木鞋的,都是强有力的汉子,但竟也有儿童,个个反缚两手,禁在绳圈里。他们的运命,是可想而知的了,但各人的神气,有已绝望的,有还是倔强或愤怒的,也有自在沉思的,却不见有什么萎靡或屈服。
(17)《失业》(Arbeitslosigkeit)。一九○九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44×54cm他现在闲空了,坐在她的床边,思索着——然而什么法子也想不出。那母亲和睡着的孩子们的模样,很美妙而崇高,为作者的作品中所罕见。(18)《妇人为死亡所捕获》(FrauVomTodGepackt),亦名《死和女人》(TodUndWeib)。一九一○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未详。“死”从她本身的阴影中出现,由背后来袭击她,将她缠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孩子,无法叫回他自己的慈爱的母亲。一转眼间,对面就是两界。“死”是世界上最出众的拳师,死亡是现社会最动人的悲剧,而这妇人则是全作品中最伟大的一人。
(19)《母与子》(MutterUndKind)。制作年代未详〔27〕,铜刻;据《画帖》,原大19×13cm在《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集》中所见的百八十二幅中,可指为快乐的不过四五幅,这就是其一。亚斐那留斯以为从特地描写着孩子的呆气的侧脸,用光亮衬托出来之处,颇令人觉得有些忍俊不禁。(20)《面包!》(Brot!)。石刻,制作年代未详〔28〕,想当在欧洲大战之后;据原拓本,原大30×28cm饥饿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亲的的心的。这里是孩子们徒然张着悲哀,而热烈地希望着的眼,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她的肩膀耸了起来,是在背人饮泣。她背着人,因为肯帮助的和她一样的无力,而有力的是横竖不肯帮助的。她也不愿意给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里的仅有的慈爱。(21)《德国的孩子们饿着!》(DeutschlandsKinderHungern!)。石刻,制作年代未详〔29〕,想当在欧洲大战之后;据原拓本,原大43×29cm他们都擎着空碗向人,瘦削的脸上的圆睁的眼睛里,炎炎的燃着如火的热望。谁伸出手来呢?这里无从知道。这原是横幅,一面写着现在作为标题的一句,大约是当时募捐的揭帖。后来印行的,却只存了图画。作者还有一幅石刻,题为《决不再战!》(NieWiederKrieg!),是略早的石刻,可惜不能搜得;而那时的孩子,存留至今的,则已都成了二十以上的青年,可又将被驱作兵火的粮食了。
一九三六年一月二十八日,鲁迅。
〔1〕本篇最初印入《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此书由鲁迅编选,一九三六年五月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用珂罗版和宣纸印制。
〔2〕“到民间去”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革命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派别“民粹派”的口号。
〔3〕斯滔发·培伦(1857—1891)现译施陶费尔-贝尔恩,瑞士画家。曾在柏林女子绘画学校任教。
〔4〕奈台(EmilNeide)现译埃米尔·奈德,德国画家。作品多以犯罪为题材,据珂勒惠支回忆,其轰动一时的作品是《生之厌倦》。
〔5〕哈台列克现译赫特里希。珂勒惠支曾在慕尼黑(旧译“闵兴”)的赫特里希美术学校(TheHerterichAcademy)学习过。
〔6〕《织工一揆》(EinWeberaufstand)“织工起义”的意思。一揆,日本语。
〔7〕霍普德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他的剧本《织工》(DieWeber)以一八四四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题材,出版于一**二年。
〔8〕Villa-Romana奖金Villa-Romana,意大利文,意为“罗马别墅”。这项奖金的获得者可在意大利居住一年,以熟悉当地艺术宝藏并进行创作。
〔9〕里勃克内希(KAFLiebknecht,1871—1919)通译卡尔·李卜克内西,德国革命家、作家。他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领导人和德国**创始人之一。一九一九年一月,他领导反对社会民主党政府的起义,于同月十五日被杀害。
〔10〕应为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三年。
〔11〕霍普德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为德国的侵略战争辩护,希特勒执政后,又曾对纳粹主义表示妥协。但他早期的许多作品常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具有社会批判意义。下面所引他的话,是他在一九二七年六月十日写的印在珂勒惠支画册上的题词。
〔12〕罗曼·罗兰参看本卷第415页注〔4〕。这里所引他的话,是他一九二七年七月八日写的印在珂勒惠支画册前面的题词,原文为法文。
〔13〕亚斐那留斯(1856—1923)德国艺术批评家、诗人,曾创办《艺术》杂志。这里所引他的话,见于一九二十年出版的《凯绥·珂勒惠支画帖》。
〔14〕《现代》参看本卷第124页注〔5〕。该刊第二卷第六期(一九三三年四月)在刊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同时,刊出了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第五卷第四期(一九三四年八月)刊有她的《被死所袭击的孩子》、《饿》、《战后的寡妇》、《母亲们》等四幅版画。《译文》,参看本卷第492页注〔1〕。该刊终刊号(一九三五年九月)刊有珂勒惠支的木刻《吊丧》。
〔15〕霍善斯坦因(1882—1957)德国文艺批评家。著有《艺术与社会》、《现代的艺术中的社会的要素》等。
〔16〕永田一修日本艺术评论家。这里所引他的话,见《无产阶级艺术论》(一九三○年出版)。
〔17〕里培尔曼(1847—1935)德国画家,德国印象派的先驱。作品有《罐头工厂女工》、《麻纺工场》等。
〔18〕六个青年作家遇害应为五个青年作家遇害。参看本卷第158页注〔3〕。
〔19〕第勒现译为路易斯·迪尔,德国美术家。
〔20〕应为一九一九年。
〔21〕勖列济安通译西里西亚。一八四四年六月四日,西里西亚的织工反对企业主的残酷剥削,发动起义,不久即遭到镇压而失败。
〔22〕关于《穷苦》,鲁迅一九三六年九月六日致日本鹿地亘的信中说:“请将说明之二《穷苦》条下‘父亲抱一个孩子’的‘父亲’改为‘祖母’。我看别的复制品,怎么看也像是女性。Diel的说明中也说是祖母。”
〔23〕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学者。《浮士德》是取材于民间传说的长篇诗剧,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为了探求生活的意义,借助魔鬼的力量遍尝人生悲欢的奇特经历。
〔24〕加尔玛弱儿法国大革命时期流行的舞曲。“让我们来跳加尔玛弱儿舞罢”是这首舞曲中的一句歌词。
〔25〕玛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他最初反对教皇,揭露教会的**,同情农民起义,但不久就站到统治阶级一边,和贵族、教皇等结成同盟,镇压农民起义。
〔26〕戈谛克式又译哥特式,十一世纪时创始于法国北部的一种建筑式样,以尖顶的拱门和高耸的尖屋顶为其特色。
〔27〕《母与子》制作于一九一○年。
〔28〕《面包!》制作于一九二四年。
〔29〕《德国的孩子们饿着!》制作于一九二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