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为什么会有交友恐惧症(1)(2/2)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作者:夏末 2017-04-13 14:09
到办公室找老师谈一些事情,简直是要她的命了。
她当然知道只要开口就能帮助她赢得友谊,可是每当想开口,脑海中总有许多负面声音跳出来说:
“你不行啦!你表现得实在很差!”
“一定没有人想和你做朋友的,别做梦了。”
倩倩也不敢向爸妈提及这件事,因为妈妈总是说:“很好啊!你正好可以磨炼,别担心!”而爸爸一向沉默寡言,总是很严肃地站在一旁。
慢慢地,倩倩在朋友中间也变得安静了许多,在家时,见到爸爸亦是显得紧张局促,只有爸爸出差不在家,她才感到轻松自在。
有一天放学后,班主任随口问她:“明天让你演讲,你会不会紧张?”
她一听,竟然放声大哭。
上面讲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当他的爸爸意识到问题,讲述孩子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时,妈妈在一旁也开始泣不成声。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迫切想尽快消除女儿的痛苦。但是很显然,这对父母脱不开责任,因为正是他们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女儿走上了社交恐惧的道路。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面临上述问题时,我建议你牢牢记住三点:
1. 不要“应该”和“必须”。
在其乐融融的家庭环境中,“应该”和“必须”这类的字眼若频繁在父母与孩子间出现,会造成他们有越来越大的自我批判的压力。长期下来,他就会形成情绪焦虑和紧张,产生一种心理的受压感。我们不妨将这类词语加以转化,比如,当你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可以将“你应该做得更好”改成“你可以做得更好”;将“你必须用功”改成“你尽力就好”。给孩子减压,创造一个宽松的空间,他才能舒展身心,有机会展示自己,也会有勇气表达自己。
2. 鼓励孩子勇敢地发问。
为了打破亲子关系的僵局,爸爸可以主动请教孩子:“你对我有什么建议呢?”或者对他说:“亲爱的,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参与或帮助吗?”让孩子不再认为向父母问问题等于挨批,形成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使他觉得在人格上与你们是平等的,这很重要!
3. 接受“紧张”。
紧张是正常的情绪——人为什么不能紧张呢?一些家长强行命令孩子在考试前不要紧张,我很难理解。孩子遇事心情紧张,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不但不能压制,反而要去认可和同情。比如,当孩子在考试前难以入睡时,妈妈可以对她说:“女儿,我当年也是这样的,哎呀,考试真吓人啊!”女儿会顿时有遇到知音的感觉,她的调整能力也会增加,因为她不再觉得紧张是邪恶的,不用再痛苦地藏着掖着。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她当然知道只要开口就能帮助她赢得友谊,可是每当想开口,脑海中总有许多负面声音跳出来说:
“你不行啦!你表现得实在很差!”
“一定没有人想和你做朋友的,别做梦了。”
倩倩也不敢向爸妈提及这件事,因为妈妈总是说:“很好啊!你正好可以磨炼,别担心!”而爸爸一向沉默寡言,总是很严肃地站在一旁。
慢慢地,倩倩在朋友中间也变得安静了许多,在家时,见到爸爸亦是显得紧张局促,只有爸爸出差不在家,她才感到轻松自在。
有一天放学后,班主任随口问她:“明天让你演讲,你会不会紧张?”
她一听,竟然放声大哭。
上面讲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当他的爸爸意识到问题,讲述孩子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时,妈妈在一旁也开始泣不成声。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迫切想尽快消除女儿的痛苦。但是很显然,这对父母脱不开责任,因为正是他们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女儿走上了社交恐惧的道路。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面临上述问题时,我建议你牢牢记住三点:
1. 不要“应该”和“必须”。
在其乐融融的家庭环境中,“应该”和“必须”这类的字眼若频繁在父母与孩子间出现,会造成他们有越来越大的自我批判的压力。长期下来,他就会形成情绪焦虑和紧张,产生一种心理的受压感。我们不妨将这类词语加以转化,比如,当你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可以将“你应该做得更好”改成“你可以做得更好”;将“你必须用功”改成“你尽力就好”。给孩子减压,创造一个宽松的空间,他才能舒展身心,有机会展示自己,也会有勇气表达自己。
2. 鼓励孩子勇敢地发问。
为了打破亲子关系的僵局,爸爸可以主动请教孩子:“你对我有什么建议呢?”或者对他说:“亲爱的,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参与或帮助吗?”让孩子不再认为向父母问问题等于挨批,形成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使他觉得在人格上与你们是平等的,这很重要!
3. 接受“紧张”。
紧张是正常的情绪——人为什么不能紧张呢?一些家长强行命令孩子在考试前不要紧张,我很难理解。孩子遇事心情紧张,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不但不能压制,反而要去认可和同情。比如,当孩子在考试前难以入睡时,妈妈可以对她说:“女儿,我当年也是这样的,哎呀,考试真吓人啊!”女儿会顿时有遇到知音的感觉,她的调整能力也会增加,因为她不再觉得紧张是邪恶的,不用再痛苦地藏着掖着。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