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听话和不听话(2)(2/2)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作者:夏末 2017-04-13 14:09
也出现这种行为时,你会觉得他很不听话吗?如果有,请少安毋躁!因为这很正常,家长一定要理智地看待孩子。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当然都喜欢老实的孩子。中国的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他们的创造性全部给扼杀了。小到家庭教育,大到集体单位、国企管理,难道不都是如此?以小见大,往往可以看透一个社会的文化,这是国内的儿童教育始终不如国外的原因,大环境如此,很难改变。
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格,就不能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的,那孩子将来注定是一个没出息的人。
有一个例子,我们都很熟悉了,但却讲得十分经典和形象。说的是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父母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呢?”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呀。”父母高兴地夸奖他:“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但是国内怎么样呢?说有一位儿童教育专家到国外考察,看到一个孩子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说:“嗯,画得好!”**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位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老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中国的传统教育很难容忍如此“不听话”的孩子,总想拴上一根绳子,让他按**设置好的道路走,按**的思维生活。但国外的教育文化对不听话的孩子就很宽容,甚至是鼓励,因为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我们讲的要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就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如果我们总是用**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就是对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的最好保护。
所以,我们的家长现在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了,用管理学的话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创造力高的孩子,他们多数具有三个让人十分“讨厌”的特点:
1. 顽皮淘气、荒唐和**不羁;
2. 所作所为时逾常规,突破性强;
3. 处世带有一种嬉戏的态度。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上述的特点,那么千万别头疼,你反而应该高兴,因为他的思维很活跃,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在他小时,你要培养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他大一些,你就应给他足够的自由空间,允许他在思维和行为上有自己的做法。允许他不听话,因为这里面包含着“创造”和“智慧”!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当然都喜欢老实的孩子。中国的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他们的创造性全部给扼杀了。小到家庭教育,大到集体单位、国企管理,难道不都是如此?以小见大,往往可以看透一个社会的文化,这是国内的儿童教育始终不如国外的原因,大环境如此,很难改变。
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格,就不能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的,那孩子将来注定是一个没出息的人。
有一个例子,我们都很熟悉了,但却讲得十分经典和形象。说的是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父母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呢?”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呀。”父母高兴地夸奖他:“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但是国内怎么样呢?说有一位儿童教育专家到国外考察,看到一个孩子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说:“嗯,画得好!”**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位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老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中国的传统教育很难容忍如此“不听话”的孩子,总想拴上一根绳子,让他按**设置好的道路走,按**的思维生活。但国外的教育文化对不听话的孩子就很宽容,甚至是鼓励,因为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我们讲的要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就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如果我们总是用**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就是对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的最好保护。
所以,我们的家长现在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了,用管理学的话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创造力高的孩子,他们多数具有三个让人十分“讨厌”的特点:
1. 顽皮淘气、荒唐和**不羁;
2. 所作所为时逾常规,突破性强;
3. 处世带有一种嬉戏的态度。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上述的特点,那么千万别头疼,你反而应该高兴,因为他的思维很活跃,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在他小时,你要培养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他大一些,你就应给他足够的自由空间,允许他在思维和行为上有自己的做法。允许他不听话,因为这里面包含着“创造”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