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尼采——是什么让我们改变(三)(2)(2/2)
《史上最牛思想史》作者:闲茶 2017-04-13 14:05
也从来没有忘记他是一名德国人,他立即向学校提出休假申请,目的自然是回国参战。
申请倒是被批准了,不过因为他现在是中立国瑞士的公民,德国政府不允许他扛枪上战场,他就退而求其次,加入了一所军医院,照顾从战场上撤下的伤兵们。
这是一场改变了德国命运的战争,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指挥之下,德国人经过十个月的苦战,先败后胜,最终彻底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三世。公元1871年1月18日,饱尝四分五裂之苦的德国终于宣告统一,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
这同样是一场改变了尼采命运的战争,在这场血与火、人与人的拼杀之中,在看到无数英勇的士兵不顾敌人猛烈的炮火勇于冲锋之后,尼采开始对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说产生了怀疑。
按照叔本华的理论,人类都是贪生怕死的,只有三个办法可以让人们暂时忘记死亡的可怕:有理性、懂艺术,或者信宗教。但尼采左思右想,觉得这三个方法都不靠谱。
“这些士兵不是不知道生命的可贵,他们同样是有爹娘,有妻儿的普通人。他们从没学过哲学或者艺术,因此不可能靠着所谓的理性来抚平心中的恐惧,更谈不上什么为艺术献身。他们一边高喊德意志万岁,一边向敌人发起了冲锋,这证明他们也不是为了上帝而战……”
“可他们照样奋不顾身,照样视死如归,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驱动他们呢?”战争已经结束了,但尼采依旧站在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旷野里,苦苦思索。
远处的山峰苍茫一片,一条小河弯曲得像鲜红的带子一样,蜿蜒着伸向远方,伸向那被火烧过似的天空,天空中突然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尼采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片无比壮观的景象,无数英勇的骑兵手挥长刀,大声呐喊着向前冲锋,千军万马汇聚成滔滔洪流,席卷一切,吞没了拦在前方的所有敌人。
“权力!对!一定是权力的力量,让人们不顾生命,奋勇向前,最终改变了这个时代,改变了我们自己!”
一门崭新的学问,权力意志说,在隆隆雷声中,就此诞生。
战争带给尼采的另一件东西,说出来就没那么光彩了……他得了梅毒…… 尼采最后因为发疯而死,罪魁祸首就是三期梅毒破坏了他的神经系统,但问题是他一直待在医院里救治伤兵,怎么会患上这种脏病呢?难道是被其他伤兵感染了?要知道感染性病的途径无非是血液、唾液、** ……这恐怕是一个不解之谜了。
另外,这场战争还改变了法**队里一个普通士兵的命运。战争结束之后,回到家乡的他写了一篇小说。小说篇幅很短,但剪裁精心,主题深刻,人物形象刻画得更是栩栩如生,日后被多个国家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其中就包括我们中国。这就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不朽名作——《最后一课》。
申请倒是被批准了,不过因为他现在是中立国瑞士的公民,德国政府不允许他扛枪上战场,他就退而求其次,加入了一所军医院,照顾从战场上撤下的伤兵们。
这是一场改变了德国命运的战争,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指挥之下,德国人经过十个月的苦战,先败后胜,最终彻底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三世。公元1871年1月18日,饱尝四分五裂之苦的德国终于宣告统一,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
这同样是一场改变了尼采命运的战争,在这场血与火、人与人的拼杀之中,在看到无数英勇的士兵不顾敌人猛烈的炮火勇于冲锋之后,尼采开始对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说产生了怀疑。
按照叔本华的理论,人类都是贪生怕死的,只有三个办法可以让人们暂时忘记死亡的可怕:有理性、懂艺术,或者信宗教。但尼采左思右想,觉得这三个方法都不靠谱。
“这些士兵不是不知道生命的可贵,他们同样是有爹娘,有妻儿的普通人。他们从没学过哲学或者艺术,因此不可能靠着所谓的理性来抚平心中的恐惧,更谈不上什么为艺术献身。他们一边高喊德意志万岁,一边向敌人发起了冲锋,这证明他们也不是为了上帝而战……”
“可他们照样奋不顾身,照样视死如归,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驱动他们呢?”战争已经结束了,但尼采依旧站在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旷野里,苦苦思索。
远处的山峰苍茫一片,一条小河弯曲得像鲜红的带子一样,蜿蜒着伸向远方,伸向那被火烧过似的天空,天空中突然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尼采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片无比壮观的景象,无数英勇的骑兵手挥长刀,大声呐喊着向前冲锋,千军万马汇聚成滔滔洪流,席卷一切,吞没了拦在前方的所有敌人。
“权力!对!一定是权力的力量,让人们不顾生命,奋勇向前,最终改变了这个时代,改变了我们自己!”
一门崭新的学问,权力意志说,在隆隆雷声中,就此诞生。
战争带给尼采的另一件东西,说出来就没那么光彩了……他得了梅毒…… 尼采最后因为发疯而死,罪魁祸首就是三期梅毒破坏了他的神经系统,但问题是他一直待在医院里救治伤兵,怎么会患上这种脏病呢?难道是被其他伤兵感染了?要知道感染性病的途径无非是血液、唾液、** ……这恐怕是一个不解之谜了。
另外,这场战争还改变了法**队里一个普通士兵的命运。战争结束之后,回到家乡的他写了一篇小说。小说篇幅很短,但剪裁精心,主题深刻,人物形象刻画得更是栩栩如生,日后被多个国家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其中就包括我们中国。这就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不朽名作——《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