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上帝不管你,管好你自己(3)(2/2)
《史上最牛思想史》作者:闲茶 2017-04-13 14:05
店面越开越多,十年之后,岂不又是一条好汉!
不过小莎没有这么做,他每天用来干活的时间,平均下来不到一小时。按照他的生活标准,赚的钱只要够吃饭就行了,连新衣服都不用买。
他可不是学习苹果,故意提高身价,搞什么饥饿销售法。那么剩下的大把时间用来干什么呢?不图吃,不图穿,也不想找女人,他到底想干吗?
答案是写作。
在这十几年的漫长岁月里,除了偶尔卖卖镜片,买点生活必需品,小莎足不出户,整天整夜在他那间巴掌大的阁楼里蜗居。读书、沉思、写作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唯一能够让他开怀的,是写出来一段令他满意的文字。
也就是在这十几年里,他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三本著作,《笛卡尔哲学原理》、《伦理学》和《神学政治论》。
然后他一举成名,时年三十八岁。
三十八岁的洛克,在英格兰仕途正佳;三十八岁的小莎,在荷兰声名鹊起,两人同时开始步入人生的辉煌。
不过对于小莎来说,成名绝不仅仅意味着鲜花和荣誉,要知道他可是个无神论者,书里自然充满了所谓的异端思想,所以书一经面世,他收获的砖头比鲜花还要多,基本可以盖一所房子,再添一座小花园。
比如有个天主教徒写信骂他:
“你以为你发现了真正的哲学。你怎么知道你的哲学就是过去、现在、将来世界上最好的呢?且不管将来还会出现什么,你是否已经研究过了在这里,在印度,在世界各地所教授的全部学说呢?就算你把它们全都看了一遍,你又怎么知道你选择的就是最好的呢? 你就是一条可怜虫!甚至连虫子都谈不上,就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
小莎倒还回信了,他是这样反击的:
“你以为你发现了最好的宗教,或者说最好的老师,并对他们深信不疑。你怎么知道他们就是过去、现在、将来世界上最好的呢?你是否已经研究过了在这里,在印度,在世界各地所教授的全部宗教呢?就算你把它们全都看了一遍,你又怎么知道你选择的就是最好的呢?!你才是个可怜虫,你才是粒灰尘!”
由此我们看到,小莎真的是像个孩子一样,嘴巴上不肯吃一点亏,哪有半点大师气概。不过这倒也符合犹太人的一贯作风,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小莎最为人称道的,同时也是受到攻击最多的作品,当属《伦理学》。此乃一代奇书,我数了数,这本书至少有三个奇特之处。
它看起来怎么也不像一本哲学专著,倒是很像一本数学书。其内容完全仿照几何定理的论证方法,先提出定义、定理和公理,然后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一个个命题加以严格的论证,最有趣的是结尾,赫然写着“证毕”两字,实乃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不过小莎没有这么做,他每天用来干活的时间,平均下来不到一小时。按照他的生活标准,赚的钱只要够吃饭就行了,连新衣服都不用买。
他可不是学习苹果,故意提高身价,搞什么饥饿销售法。那么剩下的大把时间用来干什么呢?不图吃,不图穿,也不想找女人,他到底想干吗?
答案是写作。
在这十几年的漫长岁月里,除了偶尔卖卖镜片,买点生活必需品,小莎足不出户,整天整夜在他那间巴掌大的阁楼里蜗居。读书、沉思、写作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唯一能够让他开怀的,是写出来一段令他满意的文字。
也就是在这十几年里,他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三本著作,《笛卡尔哲学原理》、《伦理学》和《神学政治论》。
然后他一举成名,时年三十八岁。
三十八岁的洛克,在英格兰仕途正佳;三十八岁的小莎,在荷兰声名鹊起,两人同时开始步入人生的辉煌。
不过对于小莎来说,成名绝不仅仅意味着鲜花和荣誉,要知道他可是个无神论者,书里自然充满了所谓的异端思想,所以书一经面世,他收获的砖头比鲜花还要多,基本可以盖一所房子,再添一座小花园。
比如有个天主教徒写信骂他:
“你以为你发现了真正的哲学。你怎么知道你的哲学就是过去、现在、将来世界上最好的呢?且不管将来还会出现什么,你是否已经研究过了在这里,在印度,在世界各地所教授的全部学说呢?就算你把它们全都看了一遍,你又怎么知道你选择的就是最好的呢? 你就是一条可怜虫!甚至连虫子都谈不上,就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
小莎倒还回信了,他是这样反击的:
“你以为你发现了最好的宗教,或者说最好的老师,并对他们深信不疑。你怎么知道他们就是过去、现在、将来世界上最好的呢?你是否已经研究过了在这里,在印度,在世界各地所教授的全部宗教呢?就算你把它们全都看了一遍,你又怎么知道你选择的就是最好的呢?!你才是个可怜虫,你才是粒灰尘!”
由此我们看到,小莎真的是像个孩子一样,嘴巴上不肯吃一点亏,哪有半点大师气概。不过这倒也符合犹太人的一贯作风,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小莎最为人称道的,同时也是受到攻击最多的作品,当属《伦理学》。此乃一代奇书,我数了数,这本书至少有三个奇特之处。
它看起来怎么也不像一本哲学专著,倒是很像一本数学书。其内容完全仿照几何定理的论证方法,先提出定义、定理和公理,然后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一个个命题加以严格的论证,最有趣的是结尾,赫然写着“证毕”两字,实乃有头有尾,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