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庄子论天命(8)(2/2)
《老庄论道》作者:罗安宪 2017-04-13 14:00
是佛教的理论。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努力去做就行了。
儒家也认为人是有命的。儒家讲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讲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成为君子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是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在成就一番事业的过程中,有得也有失,还会有挫折、危厄、困难。在困难面前,在遭受危厄的情况下,一个人应当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孔子认为应当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我知道我现在做不到,也做不好,但是我却不能放弃。所以,孔子讲“君子固穷”。君子在穷困的时候、在身处困境的条件下,还应该坚守自己的志向,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子贡就曾经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子贡接着问:“怨乎?”孔子回答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怨天,也不可以怨天。伯夷、叔齐是要成为君子的,后来饿死在首阳山下。他们不怨别人,也不恨别人。他们觉得这一切是无法逃避的,既然是无法逃避的,那还有什么怨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管处逆、处顺,不管穷达贫富,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理想去做,这就是儒家对待命运的态度。
道家则不同。庄子于知命之外,只教人安命,教人“安时而处顺”。我知道我做不到,我知道我做不到我就不做,我心安理得的不做。表面看来,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是消极以至颓废的。然而,庄子所倡导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庄子所突出的是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在儒家看来,知其不可亦当为之;而在道家看来,知其不可而为之,即是“疲役”,是“芒”。《齐物论》讲:“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所以,庄子所倡导的人生境界,也许比孔子所倡导的人生境界更高迈,也更难以到达。因为不管处逆处顺,都一如既往,积极进取,这并非一件难事。而对于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对于功名利禄、穷达荣辱,均能采取超越的立场,采取达观的态度,以一种放得下的胸怀对待一切,得而不喜,丧而不忧。“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庄子·齐物论》),“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庄子·天地》),以精神的自由为最高追求,却是一般人士所难以做到的。
庄子所倡导的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表面看来,是一种消极的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实际上是对于功名利禄、穷达荣辱、生死存亡一种超越的态度,实际上是为了保持心灵的自由、宁静与淡泊,实际上是为了追求一种自然、自在、自由、自性的精神生活。
儒家也认为人是有命的。儒家讲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讲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成为君子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是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在成就一番事业的过程中,有得也有失,还会有挫折、危厄、困难。在困难面前,在遭受危厄的情况下,一个人应当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孔子认为应当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我知道我现在做不到,也做不好,但是我却不能放弃。所以,孔子讲“君子固穷”。君子在穷困的时候、在身处困境的条件下,还应该坚守自己的志向,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子贡就曾经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子贡接着问:“怨乎?”孔子回答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怨天,也不可以怨天。伯夷、叔齐是要成为君子的,后来饿死在首阳山下。他们不怨别人,也不恨别人。他们觉得这一切是无法逃避的,既然是无法逃避的,那还有什么怨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管处逆、处顺,不管穷达贫富,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理想去做,这就是儒家对待命运的态度。
道家则不同。庄子于知命之外,只教人安命,教人“安时而处顺”。我知道我做不到,我知道我做不到我就不做,我心安理得的不做。表面看来,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是消极以至颓废的。然而,庄子所倡导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庄子所突出的是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在儒家看来,知其不可亦当为之;而在道家看来,知其不可而为之,即是“疲役”,是“芒”。《齐物论》讲:“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所以,庄子所倡导的人生境界,也许比孔子所倡导的人生境界更高迈,也更难以到达。因为不管处逆处顺,都一如既往,积极进取,这并非一件难事。而对于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对于功名利禄、穷达荣辱,均能采取超越的立场,采取达观的态度,以一种放得下的胸怀对待一切,得而不喜,丧而不忧。“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庄子·齐物论》),“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庄子·天地》),以精神的自由为最高追求,却是一般人士所难以做到的。
庄子所倡导的精神,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表面看来,是一种消极的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实际上是对于功名利禄、穷达荣辱、生死存亡一种超越的态度,实际上是为了保持心灵的自由、宁静与淡泊,实际上是为了追求一种自然、自在、自由、自性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