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庄子论人生(1)(2/2)
《老庄论道》作者:罗安宪 2017-04-13 14:00
不该做。早上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晚上死也不觉得遗憾。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根本就在于懂得并履行人的社会责任。
强调个体对于社会、团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根本。儒家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儒家特别推崇人的角色意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之为君,就要像个君,就要做君所当做之事;臣之为臣,就要像个臣,就要做臣当做之事;父之为父,就要像个父,就要做父当做之事;子之为子,就要像个子,就要做子当做之事。每个人都应当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是社会集体的一个成员。
要求每个人都应当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束缚。一个人同时具有多重身份,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身份,就只能做自己身份必须做的事,而不能做自己身份不允许做的事。所谓人,在儒家看来,就是各种身份的一种集合,就是要时时刻刻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就在于不折不扣地推行仁义,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义务。除此之外,孔子以至儒家学派并不认为个人还有独立的个人追求、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
由此,孔子特别强调对于自我的克制,强调“克己复礼”,并再三申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总之,就是要冥灭自我,消除一切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人是各种身份的集合,除各种身份外,人便一无所有。在儒家看来,人没有、也不该有任何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强调个体对于社会、团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根本。儒家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儒家特别推崇人的角色意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之为君,就要像个君,就要做君所当做之事;臣之为臣,就要像个臣,就要做臣当做之事;父之为父,就要像个父,就要做父当做之事;子之为子,就要像个子,就要做子当做之事。每个人都应当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是社会集体的一个成员。
要求每个人都应当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束缚。一个人同时具有多重身份,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身份,就只能做自己身份必须做的事,而不能做自己身份不允许做的事。所谓人,在儒家看来,就是各种身份的一种集合,就是要时时刻刻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就在于不折不扣地推行仁义,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义务。除此之外,孔子以至儒家学派并不认为个人还有独立的个人追求、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
由此,孔子特别强调对于自我的克制,强调“克己复礼”,并再三申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总之,就是要冥灭自我,消除一切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人是各种身份的集合,除各种身份外,人便一无所有。在儒家看来,人没有、也不该有任何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