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庄子论人性(10)(2/2)
《老庄论道》作者:罗安宪 2017-04-13 14:00
人的本性并不是善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本性为恶。性善、性恶,在儒家那里,都是与“仁义之政”相联系的,都是为“仁义之政”做论证的。对“仁义之政”有利的,就叫做善;对“仁义之政”有害的,就叫作恶。
这种判断是对于人性的一种价值的判断。荀子的学生韩非就不这样认为。在韩非看来,人的本性既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它只是如此这般的一个事实。韩非说:“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造车子的人,总希望人越富贵越好;造棺材的人,总希望人死得越多越好。为什么这样呢?人不富贵,车子卖给谁?人不死,棺材卖给谁?但这并不能表明,造车子的人比造棺材的人更有仁爱之心、更仁慈。并不能说,造车子的人有仁爱之心;造棺材的人没有仁爱之心。他们都是一样的,都是从自私的利益出发的。
道家对人的本性也不作价值的判断,而只作事实的判断。在庄子看来,人的本性也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人本来的状态就是自然,就是自在,就是自由,这种自然、自在、自由的状态,也是人性的本来状态。既然是人性的本来状态,那么,就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而不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并且,庄子也认为,这种自然、自在、自由的状态,也是人类理想的状态。
人本来是自然的,是自在的,是自由的。人所要做的,不是追求自然、追求自在、追求自由,而是回归自然、回归自在、回归自由,保持自然、保持自在、保持自由。
自然、自在而自由,这就是自性。自然、自在、自由而自性,这就是庄子关于人性的基本理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本性为恶。性善、性恶,在儒家那里,都是与“仁义之政”相联系的,都是为“仁义之政”做论证的。对“仁义之政”有利的,就叫做善;对“仁义之政”有害的,就叫作恶。
这种判断是对于人性的一种价值的判断。荀子的学生韩非就不这样认为。在韩非看来,人的本性既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它只是如此这般的一个事实。韩非说:“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造车子的人,总希望人越富贵越好;造棺材的人,总希望人死得越多越好。为什么这样呢?人不富贵,车子卖给谁?人不死,棺材卖给谁?但这并不能表明,造车子的人比造棺材的人更有仁爱之心、更仁慈。并不能说,造车子的人有仁爱之心;造棺材的人没有仁爱之心。他们都是一样的,都是从自私的利益出发的。
道家对人的本性也不作价值的判断,而只作事实的判断。在庄子看来,人的本性也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人本来的状态就是自然,就是自在,就是自由,这种自然、自在、自由的状态,也是人性的本来状态。既然是人性的本来状态,那么,就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而不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并且,庄子也认为,这种自然、自在、自由的状态,也是人类理想的状态。
人本来是自然的,是自在的,是自由的。人所要做的,不是追求自然、追求自在、追求自由,而是回归自然、回归自在、回归自由,保持自然、保持自在、保持自由。
自然、自在而自由,这就是自性。自然、自在、自由而自性,这就是庄子关于人性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