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活歌吟(2/2)
《无法证实的爱-梅芷散文集》作者:无法证实的爱-梅芷散文集 2017-04-13 14:00
腾数年一无所获。他不改初衷苦苦追求,终于柳暗花明,至今已发表了50余篇作品。读完此文,不揣冒昧,忍不住要跟作者说几句话。
文学难,残疾人搞文学更难。诚如梅芷的朋友T君所说,足不出户的残疾人生活圈子狭窄,而社会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但梅芷并没有知难而退,他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位置,残疾人也不例外,完全可以用笔墨描绘自己独特的生活"。他这么想了,这么做了,而且取得了初步成功。
有一段时期,我们对生活和创作的关系,理解得简单化了些,片面化了些。文学,说到底应是对诸多灵魂的揭示和解剖,既可以从大处落笔,也可以从小处着墨,一滴水也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20年前青岛有一位同样足不出户的残疾青年马立彦,他曾发表过不少诗作。这是一位颇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可惜当时的时代要求他写并不熟悉的工农兵,写火热的斗争生活,因而有些诗作空泛苍白些。比起马立彦来,梅芷是幸运的。
梅芷曾经"心灰意懒,再不敢轻举妄动,每日惟傻读打发时日"。我十分赞赏他的"傻读"。古今文坛上,历来就有不读书也不写作的空头作家,眼下更多的是整天"爬格子"而顾不上读书的作家。"傻读"者何?读得如痴如醉、手不释卷、昏天黑地是也。对于有志于文学的青年来说,这股傻劲恐怕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梅芷还能自学英语,搞翻译,更令人括目相看。"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前辈作家,多能既搞创作,又搞翻译,有的并能用外文写作。这类人才后来渐成凤毛麟角。笔者岁月空掷,现已两鬓霜浓,对域外诸多作品只能望洋兴叹,比残疾人还要更加残疾,徒唤奈何!
微山湖青年作者闫先治,小小年纪专攻笔记小说并渐得神韵,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称许。先治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文学青年好比知了龟儿。埋在地层深处多少年,吸取营养,积聚力量,单等钻出地面,蜕去外壳,经过雨露滋润,吸取日精月华,便可以把自己的歌唱给大千世界。其中有一些,或因自身底气不足,或因蜕壳时风云变幻,便永远僵死胎中。梅芷是生活和创作中的强者,他终于冲破了坚硬的地壳。大千世界已经听到并将继续听到他为生活歌吟,一个残疾人健康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歌吟!
不揣浅陋说了以上一些话,不曾谋面的梅芷君当不会认为笔者在指指点点。据说文学当今陷入低谷,笔者在文学之路上跋涉久了,时感寂寞和疲惫。看到梅芷坐了轮椅赶上来,既感动,又温暖。不由得要递上一条毛巾,帮梅芷擦擦一脸风尘;或者送上一杯清水,让梅芷润一润干涩的喉咙。但也许连一条毛巾和一杯清水也没有,那这几行文字就权作笔者对着梅芷的背影鼓两下掌,喊一声"加油"!
虽说如今是商品社会,但鼓掌和喊声"加油"还是容易做到的。它用不着花钱买。
(原载1994年3月《齐鲁晚报》)
文学难,残疾人搞文学更难。诚如梅芷的朋友T君所说,足不出户的残疾人生活圈子狭窄,而社会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但梅芷并没有知难而退,他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位置,残疾人也不例外,完全可以用笔墨描绘自己独特的生活"。他这么想了,这么做了,而且取得了初步成功。
有一段时期,我们对生活和创作的关系,理解得简单化了些,片面化了些。文学,说到底应是对诸多灵魂的揭示和解剖,既可以从大处落笔,也可以从小处着墨,一滴水也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20年前青岛有一位同样足不出户的残疾青年马立彦,他曾发表过不少诗作。这是一位颇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可惜当时的时代要求他写并不熟悉的工农兵,写火热的斗争生活,因而有些诗作空泛苍白些。比起马立彦来,梅芷是幸运的。
梅芷曾经"心灰意懒,再不敢轻举妄动,每日惟傻读打发时日"。我十分赞赏他的"傻读"。古今文坛上,历来就有不读书也不写作的空头作家,眼下更多的是整天"爬格子"而顾不上读书的作家。"傻读"者何?读得如痴如醉、手不释卷、昏天黑地是也。对于有志于文学的青年来说,这股傻劲恐怕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梅芷还能自学英语,搞翻译,更令人括目相看。"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前辈作家,多能既搞创作,又搞翻译,有的并能用外文写作。这类人才后来渐成凤毛麟角。笔者岁月空掷,现已两鬓霜浓,对域外诸多作品只能望洋兴叹,比残疾人还要更加残疾,徒唤奈何!
微山湖青年作者闫先治,小小年纪专攻笔记小说并渐得神韵,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称许。先治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文学青年好比知了龟儿。埋在地层深处多少年,吸取营养,积聚力量,单等钻出地面,蜕去外壳,经过雨露滋润,吸取日精月华,便可以把自己的歌唱给大千世界。其中有一些,或因自身底气不足,或因蜕壳时风云变幻,便永远僵死胎中。梅芷是生活和创作中的强者,他终于冲破了坚硬的地壳。大千世界已经听到并将继续听到他为生活歌吟,一个残疾人健康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歌吟!
不揣浅陋说了以上一些话,不曾谋面的梅芷君当不会认为笔者在指指点点。据说文学当今陷入低谷,笔者在文学之路上跋涉久了,时感寂寞和疲惫。看到梅芷坐了轮椅赶上来,既感动,又温暖。不由得要递上一条毛巾,帮梅芷擦擦一脸风尘;或者送上一杯清水,让梅芷润一润干涩的喉咙。但也许连一条毛巾和一杯清水也没有,那这几行文字就权作笔者对着梅芷的背影鼓两下掌,喊一声"加油"!
虽说如今是商品社会,但鼓掌和喊声"加油"还是容易做到的。它用不着花钱买。
(原载1994年3月《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