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极数知来(5)(2/2)
《周易与人生》作者:杨庆中 2017-04-13 13:58
》,131页。。
“吝”字在《易经》中出现了20次,表现形式有“吝”、“往吝”、“小吝”、“终吝”、“君子吝”、“贞吝”等。近代易学名家尚秉和先生注《屯》卦六三爻辞“往吝”说:“吝字初见。《说文》口部引作吝,云恨惜也。辵部又引作遴,云行难。愚以为凡言‘往吝’者,宜从‘行难’义;只言‘吝’者,宜从‘恨惜’义。”尚秉和:《周易尚氏学》,45页。“行难”就是前行艰难;“恨惜”就是憾惜、遗憾。《周易》中的“吝”字,基本上包含了这两方面的意思。
“厉”字在《周易》中出现了27次,表现形式有“厉”、“有厉”、“贞厉”等。《易传》训“厉”为“危”,即“危险”。《乾》九三:“……厉,无咎。”《文言传》解释说:“……虽危无咎矣。”以“危”释“厉”。此外,其他如《经典释文》、《广雅》等典籍,也均以“危”释“厉”。如《释文》:“厉,力世反,危也。”《广雅?释诂一》:“厉,危也。”说明在《周易》中“厉”就是“危”、危险的意思。
“咎”字,《周易》中出现频率较高,凡98见,表现形式有“为咎”、“匪咎”、“何咎”、“无咎”等。咎的意思是祸殃。高亨先生认为:“《周易》所谓‘咎’,比悔为重,比凶为轻。悔乃较小之困厄,凶乃巨大之祸殃,咎则较轻之灾患也。”高亨:《周易古经今注》,133页。
“凶”字,《周易》中出现了56次,意思是凶险、祸殃,其表现形式为“凶”、“征凶”、“终凶”、“有凶”、“贞凶”等。
“利”字,《周易》中出现了178次,意为有利、利于、宜于等。其表现形式为“利”、“无不利”、“无攸利”、“利见大人”、“利涉大川”、“利有攸往”、“利贞”、“利永贞”等。
“吉”字,《易经》中出现频率也很高,超过了一百多次。其意思为“善”,为“得”,为“好”,为“有利”等。主要表现形式有“吉”、“往吉”、“初吉”、“中吉”、“终吉”、“贞吉”、“大吉”等。
《周易》作为一部趋吉避凶之书,透过这些断占之辞,为人指示休咎。但通观《周易》,不难发现,这些断占之辞的背后,其实隐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例如“悔”有“悔恨”、“困厄”的意思,但悔恨往往因困厄而起,二者虽小有不同,但对人的警示意义却是一样的。悔是人的自省能力的体现,自省而知过,知过而改过,就是吉。所以,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朱熹说:“悔自凶而趋吉。”(《周易本义》)在《周易》中,“悔”字虽然出现了33次,但除《乾》上九“亢龙有悔”,《豫》六三“盱豫悔,迟有悔”等少数爻辞系以“有悔”外,其余诸条多清楚地告诉人们,“悔”的结果是“无咎”、“无大咎”、 “吉”、“终吉”、“无悔”、“悔亡”。可见,“悔”是与改过向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吝”字在《易经》中出现了20次,表现形式有“吝”、“往吝”、“小吝”、“终吝”、“君子吝”、“贞吝”等。近代易学名家尚秉和先生注《屯》卦六三爻辞“往吝”说:“吝字初见。《说文》口部引作吝,云恨惜也。辵部又引作遴,云行难。愚以为凡言‘往吝’者,宜从‘行难’义;只言‘吝’者,宜从‘恨惜’义。”尚秉和:《周易尚氏学》,45页。“行难”就是前行艰难;“恨惜”就是憾惜、遗憾。《周易》中的“吝”字,基本上包含了这两方面的意思。
“厉”字在《周易》中出现了27次,表现形式有“厉”、“有厉”、“贞厉”等。《易传》训“厉”为“危”,即“危险”。《乾》九三:“……厉,无咎。”《文言传》解释说:“……虽危无咎矣。”以“危”释“厉”。此外,其他如《经典释文》、《广雅》等典籍,也均以“危”释“厉”。如《释文》:“厉,力世反,危也。”《广雅?释诂一》:“厉,危也。”说明在《周易》中“厉”就是“危”、危险的意思。
“咎”字,《周易》中出现频率较高,凡98见,表现形式有“为咎”、“匪咎”、“何咎”、“无咎”等。咎的意思是祸殃。高亨先生认为:“《周易》所谓‘咎’,比悔为重,比凶为轻。悔乃较小之困厄,凶乃巨大之祸殃,咎则较轻之灾患也。”高亨:《周易古经今注》,133页。
“凶”字,《周易》中出现了56次,意思是凶险、祸殃,其表现形式为“凶”、“征凶”、“终凶”、“有凶”、“贞凶”等。
“利”字,《周易》中出现了178次,意为有利、利于、宜于等。其表现形式为“利”、“无不利”、“无攸利”、“利见大人”、“利涉大川”、“利有攸往”、“利贞”、“利永贞”等。
“吉”字,《易经》中出现频率也很高,超过了一百多次。其意思为“善”,为“得”,为“好”,为“有利”等。主要表现形式有“吉”、“往吉”、“初吉”、“中吉”、“终吉”、“贞吉”、“大吉”等。
《周易》作为一部趋吉避凶之书,透过这些断占之辞,为人指示休咎。但通观《周易》,不难发现,这些断占之辞的背后,其实隐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例如“悔”有“悔恨”、“困厄”的意思,但悔恨往往因困厄而起,二者虽小有不同,但对人的警示意义却是一样的。悔是人的自省能力的体现,自省而知过,知过而改过,就是吉。所以,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朱熹说:“悔自凶而趋吉。”(《周易本义》)在《周易》中,“悔”字虽然出现了33次,但除《乾》上九“亢龙有悔”,《豫》六三“盱豫悔,迟有悔”等少数爻辞系以“有悔”外,其余诸条多清楚地告诉人们,“悔”的结果是“无咎”、“无大咎”、 “吉”、“终吉”、“无悔”、“悔亡”。可见,“悔”是与改过向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