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邵燕祥散文集章节目录 > 世纪之初的一篇妙文--夜读抄

世纪之初的一篇妙文--夜读抄(2/2)

邵燕祥散文集作者:邵燕祥散文集:我的心在乌云的上面 2017-04-13 13:49
统的和僭窃的,"不得其死者十之一焉,被废而幽者亦十而一焉","**君主之子孙,其有能经三百年不经絷缚割屠戮菹醢之惨者乎?"说到酸鼻寒心处,真是耿耿此心,天日可鉴。

    梁氏设想,**政体既然为害君主如此,或许另有大利可以跟所害相抵,那末冒险趋之也就无足怪了,他自问自答说,"**政体之利君主者有二:其一则意欲上之自由,一人为刚,万夫为柔,作威作福,颐指气使,所谓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其二则躯壳上之自由,玉食万方,便嬖满前,宫妾数千,穷奢极乐,所谓非以一人治天下,实以天下奉一人也。"但是,梁氏把中国两千年来君主的掌权情况分为四种,证明能按头一条如愿以偿实行"完全圆满之**"的没几个人:"第一,有全权亲裁万机,毫不被掣肘于他人者,凡得十二人,曰秦始皇,曰汉高祖(下略)……第二,其权力虽不如第一种之强盛,而承继先业,继体守文,亦不甚被掣肘于人者,凡得十二人……第三,初时行其全权,或穷奢极欲自奉一人,或穷凶极暴震栗天下,后卒身危国削身弑国亡者,凡得十一人……第四,则不能自有其全权,或委政于母后,或委政于外戚,或委政于权臣、佥壬、宦寺,虽其间安危异数,荣辱殊途,大抵危而辱者十之七八,安而荣者十之一二,要之其不能自有**权则一也。由此言之,君主千数,而能真行专政权者不过此三四十人,其因此而酿弑亡之祸者,尚三之一焉。"以致梁启超先生竟认为大部分君主所受的困厄苦难不自由,"有甚于吾辈小民十倍者"。论"**政体于君主有百害而无一利",论到这个份儿上,也就至矣尽矣,世之君主若还不醒悟,幡然放弃**制度,也就真是顽固不化,对不起先生的苦口婆心了。

    但梁启超先生的苦口婆心又继之以危言耸听,他说:"为国民者,当视**政体为大众之公敌;为君主者,当视**政体为一己之私仇。彼其毒种盘踞于我本群者,虽已数千年,合上下而敌之仇之,则未有不能去者也。虽然,若君主及君主之私人而不肯仇彼焉,从而爱惜之,增长之,则他日受毒最烈者,不在国民而在君主之私人也。"

    不过,梁先生给当时的君主们开的所谓治本的药方,乃是英国式、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当时既不得售,今天说来更大违国情,兹从略。

    并称康梁的另一位,南海康有为先生,把《法国革命记》进呈光绪皇帝的时候,强调在大革命中"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翁,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的惨状,痛陈惟有变法才能避免这一切可怕的事情发生,结果报应还没落到清朝君主身上,"奔走流离,散逃异国"的命运倒先降临康梁头顶,谭嗣同等六君子则陈尸菜市口矣。梁启超在变法失败以后的1902年所仍然坚持的思路,与康有为上述避免革命以救皇室的论调是一致的。

    然而,辛亥革命发生了。怪孙中山激进吗?在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交叉点上,在当时各个社会阶层和政治势力交互作用的形势下,辛亥革命是否不可避免?辛亥革命在当时是不是算得上"顺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这是要历史学家来回答的问题。在此只是记下世纪之初的一篇妙文--作者无意于幽默,但今人读来却觉得有一种啼笑皆非的苦涩之感;也许庄谐之间恰恰表明中国百年来一点可怜的进步吧?

    1996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