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杨宪益(2/2)
《邵燕祥散文集》作者:邵燕祥散文集:我的心在乌云的上面 2017-04-13 13:49
三代,我也不问他的身世。因此,多年下来,我除了知道他出身名门,负笈牛津,结缡海外,回国报效,直至热情迎接南京解放这样一个轮廓以外,于他在1949年以前的经历知之甚少;而1949年后,也仅知他和戴乃迭夫人共同从事把鲁迅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向英语世界译介的工作,日以继夜,字斟句酌;至于他的蹭蹬他的厄运,怕触痛他们老夫妇,我是从来不问的。虽然觉得读其诗、聆其教足矣,但听说他有口述自传出版,也曾很想一睹为快,后来才知道那是外文,相隔太远了。后来不断听说有人找他访问,但发为文章的不多。今年有李辉先生关于他们贤伉俪的图文并茂的著述加入"大象人物聚焦书系"出版,最近又欣闻邹霆先生以十余年之功写出了宪益的传记,我想,不但对杨宪益知之不多的人可以从而识其人,我也可以从这里补我所知之不足。
我在前面所引1993年对宪益的印象,已经是晚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杨宪益,已经可说是一代典型。然而,"这一个"杨宪益,是怎样从津门少年、牛津学子、爱国学人、民主人士,一步一步走来的呢?有心人或可在这部传记中寻到踪迹。
按照过去习惯的说法,宪益的出身属于膏粱之家。这样人家的子弟,有的声色犬马,贪婪奢侈,但也并不尽然。不少人从小衣食无虞,什么都享受过,见识过,反不像某些出身贫寒的人那样容易耽于物欲;宪益日常不善自理,看得出幼年失怙,作为众姐妹群中"独苗儿"的少爷公子,"生于深宅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烙印,这一点有些像"但知饱食,不谙他务"的样子,然而他一生能淡泊自处,不但不懂得斤斤计较,而且大事小情都与工于心计的人大异,这就不仅是贾宝玉式的"潦倒不通庶务"所能解释,多半由于他所受的书本教育的熏陶,加上他笃信书本上东西的那种"书生气",这份书生气成全了他的责任感,他的正义感,他的道德感,也使他隔绝了政客的权变,市侩的机诈,乡愿的伪善无特操,文痞文丐的蝇营狗苟。我一直相信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性格大抵在十几岁时就已形成。少年时代中西优秀文化给予杨宪益的影响,到老都看得出来:他对人间不平事的愤怒和悲悯,无所顾忌的指斥和抨击,依稀"少不更事"的率性天真、"少爷脾气"(这一点倒与"廖公子"承志同志有某些相似之处);他在逆境中的随遇而安,显然沿袭了小时候以"好玩""有趣"的审美态度看取生活。而这一切,都让我想起"二分梁甫一分骚"的陶潜。当然,任何比拟都只求近似,时代不同,世情自异,天下并没有雷同一响的事。
宪益的多面一一看去,线索清楚,逻辑分明,不像有些人的性格表现由复杂而濒于混乱,甚至不合逻辑。大约不仅是他的妹妹和家人会从他身上看到他几十年前青少年时代的影子。然而,他虽年事已高,却还在与时俱进,他生活在不断的思考中。最近读《寻根》杂志,他对若干年前的旧作,逐条附笔加写了近年思考所得,是之谓"推陈出新",此老的生命力令人惊异。
我相信读者会从比较翔实的传记中,对杨宪益增进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从他的生平得到更多的启示。
2001年4月4日
我在前面所引1993年对宪益的印象,已经是晚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杨宪益,已经可说是一代典型。然而,"这一个"杨宪益,是怎样从津门少年、牛津学子、爱国学人、民主人士,一步一步走来的呢?有心人或可在这部传记中寻到踪迹。
按照过去习惯的说法,宪益的出身属于膏粱之家。这样人家的子弟,有的声色犬马,贪婪奢侈,但也并不尽然。不少人从小衣食无虞,什么都享受过,见识过,反不像某些出身贫寒的人那样容易耽于物欲;宪益日常不善自理,看得出幼年失怙,作为众姐妹群中"独苗儿"的少爷公子,"生于深宅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烙印,这一点有些像"但知饱食,不谙他务"的样子,然而他一生能淡泊自处,不但不懂得斤斤计较,而且大事小情都与工于心计的人大异,这就不仅是贾宝玉式的"潦倒不通庶务"所能解释,多半由于他所受的书本教育的熏陶,加上他笃信书本上东西的那种"书生气",这份书生气成全了他的责任感,他的正义感,他的道德感,也使他隔绝了政客的权变,市侩的机诈,乡愿的伪善无特操,文痞文丐的蝇营狗苟。我一直相信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性格大抵在十几岁时就已形成。少年时代中西优秀文化给予杨宪益的影响,到老都看得出来:他对人间不平事的愤怒和悲悯,无所顾忌的指斥和抨击,依稀"少不更事"的率性天真、"少爷脾气"(这一点倒与"廖公子"承志同志有某些相似之处);他在逆境中的随遇而安,显然沿袭了小时候以"好玩""有趣"的审美态度看取生活。而这一切,都让我想起"二分梁甫一分骚"的陶潜。当然,任何比拟都只求近似,时代不同,世情自异,天下并没有雷同一响的事。
宪益的多面一一看去,线索清楚,逻辑分明,不像有些人的性格表现由复杂而濒于混乱,甚至不合逻辑。大约不仅是他的妹妹和家人会从他身上看到他几十年前青少年时代的影子。然而,他虽年事已高,却还在与时俱进,他生活在不断的思考中。最近读《寻根》杂志,他对若干年前的旧作,逐条附笔加写了近年思考所得,是之谓"推陈出新",此老的生命力令人惊异。
我相信读者会从比较翔实的传记中,对杨宪益增进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从他的生平得到更多的启示。
2001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