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卦:信以发志,君子能持盈保泰(1)(2/2)
《给大忙人看的易经智慧》作者:常桦 2017-04-13 13:47
己慎守,说明九三终究不可施展才用。
第四爻阳:丰大掩挡光明的障蔽,犹如太阳正当中天却出现斗星;但能遇合阳德相平衡之主,吉祥。
《象辞》说:“丰大掩挡光明的障蔽”,说明九四居位不妥当;“犹如太阳正当中天却出现斗星”,说明此时幽暗而不见光亮;“遇合阳德相平衡之主”,说明九四可获吉祥宜于前行。
第五爻阴:光明重视,带来了喜庆和美誉,吉祥。
《象辞》说:“六五的吉祥”,说明必有福庆。
上爻阴:丰大房屋,障蔽居室,从门缝向室内窥视,里面空无一人,三年之内一直无人露面,必有凶险。
《象辞》说:“丰大房屋”,说明上六居处穷高犹如飞翔在天际,“对着窗户窥视,寂静毫无人迹”,说明上六自蔽深藏。
丰卦下离上震,离为火、为日;震为雷、为动。太阳在浩渺的太空中滚动,阳光普照万物。丰卦以此为卦象,来说世上事物丰大的道理。《象辞》指出:“丰,大也。明以动,故丰。”
所以,丰卦象征的是盛大圆满的一种结果,它的义理阐释也由此开始。由于任何事物都有盛极而衰、满盈则亏的规律,因此,丰卦在给出盛大圆满之象后,暗示盛衰无常,因而需懂得持盈保泰、盛中求恒之道。从丰卦六爻来看,所述之象均呈暗象,分明是在告诫盛极而衰,务须警醒。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丰”之形势不走向衰败,进而保盛求恒呢?《彖辞》中有这样一句话:“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这无疑是说,要修德不辍,建功不止。在通过一番努力之后,取得了形势一片大好的功绩,他显然希望能将这种势头尽可能保持下去。其实这也不难,丰卦给出了答案,虽然多是从反面警示,但倘若能从中悟出“欲保盛求恒,须功德不辍”的道理来,那么,也是领会运用了丰卦之理。
公元前647年,晋国遇到大旱灾,国库空虚,民间绝食。晋惠公夷吾前年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登上了王位,他虽然当时许诺以河西之地作为酬谢,过后又耍赖背约,问心有愧,但想到自己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只有求助于秦国,还兴许有些指望,于是派使者庆郑去秦国求援。从晋国逃亡到秦的丕豹因与晋有杀父之仇,劝穆公说:“晋侯无道,天降其灾,如能乘机讨伐,正是灭晋的天赐良机。”
穆公召集群臣计议,百里奚说:“晋君夷吾得罪了你,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
公孙枝说:“灾年和丰年,谁都会遇到,我们哪能不伸手援救。”
穆公听从百里奚和公孙枝的话,说道:“对不起我的是晋国的国君,忍受饥寒的是晋国的百姓。我不忍心因国君不讲信义,让老百姓承担灾祸。”于是运输数万斛粮食给晋国,船载车运,这次国际性的救灾活动,历史上称之为“泛舟之役”。
第四爻阳:丰大掩挡光明的障蔽,犹如太阳正当中天却出现斗星;但能遇合阳德相平衡之主,吉祥。
《象辞》说:“丰大掩挡光明的障蔽”,说明九四居位不妥当;“犹如太阳正当中天却出现斗星”,说明此时幽暗而不见光亮;“遇合阳德相平衡之主”,说明九四可获吉祥宜于前行。
第五爻阴:光明重视,带来了喜庆和美誉,吉祥。
《象辞》说:“六五的吉祥”,说明必有福庆。
上爻阴:丰大房屋,障蔽居室,从门缝向室内窥视,里面空无一人,三年之内一直无人露面,必有凶险。
《象辞》说:“丰大房屋”,说明上六居处穷高犹如飞翔在天际,“对着窗户窥视,寂静毫无人迹”,说明上六自蔽深藏。
丰卦下离上震,离为火、为日;震为雷、为动。太阳在浩渺的太空中滚动,阳光普照万物。丰卦以此为卦象,来说世上事物丰大的道理。《象辞》指出:“丰,大也。明以动,故丰。”
所以,丰卦象征的是盛大圆满的一种结果,它的义理阐释也由此开始。由于任何事物都有盛极而衰、满盈则亏的规律,因此,丰卦在给出盛大圆满之象后,暗示盛衰无常,因而需懂得持盈保泰、盛中求恒之道。从丰卦六爻来看,所述之象均呈暗象,分明是在告诫盛极而衰,务须警醒。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丰”之形势不走向衰败,进而保盛求恒呢?《彖辞》中有这样一句话:“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这无疑是说,要修德不辍,建功不止。在通过一番努力之后,取得了形势一片大好的功绩,他显然希望能将这种势头尽可能保持下去。其实这也不难,丰卦给出了答案,虽然多是从反面警示,但倘若能从中悟出“欲保盛求恒,须功德不辍”的道理来,那么,也是领会运用了丰卦之理。
公元前647年,晋国遇到大旱灾,国库空虚,民间绝食。晋惠公夷吾前年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登上了王位,他虽然当时许诺以河西之地作为酬谢,过后又耍赖背约,问心有愧,但想到自己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只有求助于秦国,还兴许有些指望,于是派使者庆郑去秦国求援。从晋国逃亡到秦的丕豹因与晋有杀父之仇,劝穆公说:“晋侯无道,天降其灾,如能乘机讨伐,正是灭晋的天赐良机。”
穆公召集群臣计议,百里奚说:“晋君夷吾得罪了你,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
公孙枝说:“灾年和丰年,谁都会遇到,我们哪能不伸手援救。”
穆公听从百里奚和公孙枝的话,说道:“对不起我的是晋国的国君,忍受饥寒的是晋国的百姓。我不忍心因国君不讲信义,让老百姓承担灾祸。”于是运输数万斛粮食给晋国,船载车运,这次国际性的救灾活动,历史上称之为“泛舟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