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给大忙人看的易经智慧章节目录 > 升卦:柔以时升,徐疾有序成大业

升卦:柔以时升,徐疾有序成大业(2/2)

给大忙人看的易经智慧作者:常桦 2017-04-13 13:47
如果自身力量较弱,就应追随志同道合者中的长而有力者,以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作为自己的借鉴;升进固然靠实力,但品格更重要。当然,也不可拘泥于用柔,依赖于他人。审时度势,当时机来临时,务必紧紧抓住,当进则进,勇往直前;越是升进到了高位,越要注意诚信待人的作用,在升进途中,诚信能化险为夷;身居至尊者,同样应该守诚守信,才能获得贤士民众的真诚辅助,不断开拓基业;升进也有极限,到了发展的顶峰,更须注意运用柔顺之道,与刚健的同人继续保持同心同德,以取得其支持,保持自己既有的地位。

    所以,升卦的这种思想,特别适用于心志纯正但基础薄弱,同时又胸怀大志者。当他开始起步时,倘若能够坚持以升卦的这种指导思想作指导,则将来必能成大气候。

    元朝末期,政治黑暗,义军蜂起,为尊者不可胜数,最有实力,也最有号召力的是刘福通和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率领的红巾军。

    韩山童以宋徽宗的第八代孙自命,重兴大宋,这一旗号很有影响力,当时各地义军都纷纷响应其号召。

    韩山童死后,起义首领之一的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郭子兴、朱元璋等义军首领都接受韩林儿的官职。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接替其领导位置。他所掌握的滁州义军在各支义军中势力并不大,但地理位置绝佳。此时的朱元璋,作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很重视征询读书人的意见,他攻下徽州后,部将邓愈把名儒朱升推荐给他,朱元璋向朱升询问当前的急务,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细细揣摩这九个字的含义,深为赞同。他在和周围的谋士商议了几天后,制订了一套政策。

    一、继续向韩山童称臣,奉行韩山童的年号,缓称王。

    二、乘元朝军队全力剿除刘福通、韩山童,群雄相争夺之际,在江南、两淮间督促民众,及时耕种,又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粮仓,储备粮食以备以后打仗时用,也就是“广积粮”。

    三、招集民众,加以训练,扩大军队的实力,也就是“高筑墙”。

    朱元璋既不称帝,也不称王,奉行韩林儿的旗号,元军误以为他是韩林儿的部属,把主要力量都放在对刘福通和韩林儿方面。结果刘福通、韩林儿纵横中原十几年,最后终于败亡,不过,元军的实力也消耗殆尽。

    朱元璋积蓄力量,兵精粮足,时机一到,自称吴王,派徐达、常遇春率军北征。两年后,韩林儿被朱元璋部将廖永忠沉水。次年,徐达攻克北平,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明朝一统天下。

    朱元璋成就帝业的过程,几乎就是对升卦思想的一个绝妙诠释。他不仅能够做到“柔顺”,点点滴滴地积蓄力量,同时也能以各种措施大得民心,做到了稳健而守正。更重要的是,在机会来临时,他能够迅速抓住,就势上升,从而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元末诸多的起义军中,朱元璋能够以较低的起点,逐渐脱颖而出,实在不是偶然。升卦的指导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其实,升卦所揭示的这种柔顺而升的思想,无论是在积小成大的前提阶段,还是顺势而升的关键过程,其实都是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上升。清末,袁世凯在自己人生的大部分阶段都用攀升手段,可谓是自有一套。但在最后,他竟然自称为皇帝,这显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完全违背“升”卦之精神,其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