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儒家牡丹花式的王者:薛宝钗(6)(2/2)
《红楼梦中的国学智慧》作者:赤雷 2017-04-13 13:45
,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人们又因此断言,宝钗这些行为反映了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的这些思想。
能够这样读《红楼梦》的,也算认真了,只是可惜了。如何可惜了?可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谓好则好矣,了则未了。道家自然主张“藏愚”、“守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过,儒家也同样这样主张。“巧言令色,鲜矣仁”,“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等都是教人“藏愚”、“守拙”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都是教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
其实薛宝钗是儒家而非道家,主张“藏愚”、“守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特点,不能仅仅凭这个特点就说是道家。儒家与道家细微的区别就在于对“礼”的看法,对为政的看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到东周的首都,问礼于老子,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存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刚好说明了上述的这两个方面的区别,老子认为“礼”不过是“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存耳”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孔子则认为在这个“礼”的背后有一个礼的精神,殷承夏礼,周承殷礼,这个变的过程有个不变的东西,就是礼的精神;老子认为“得其时”则仕,不得其时则隐,孔子认为即使不得其时也还是要试试的。
能够这样读《红楼梦》的,也算认真了,只是可惜了。如何可惜了?可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谓好则好矣,了则未了。道家自然主张“藏愚”、“守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过,儒家也同样这样主张。“巧言令色,鲜矣仁”,“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等都是教人“藏愚”、“守拙”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都是教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
其实薛宝钗是儒家而非道家,主张“藏愚”、“守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特点,不能仅仅凭这个特点就说是道家。儒家与道家细微的区别就在于对“礼”的看法,对为政的看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到东周的首都,问礼于老子,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存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刚好说明了上述的这两个方面的区别,老子认为“礼”不过是“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存耳”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孔子则认为在这个“礼”的背后有一个礼的精神,殷承夏礼,周承殷礼,这个变的过程有个不变的东西,就是礼的精神;老子认为“得其时”则仕,不得其时则隐,孔子认为即使不得其时也还是要试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