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红楼梦中的国学智慧章节目录 > 【第三章】曹公的创作缘起(1)

【第三章】曹公的创作缘起(1)(2/2)

红楼梦中的国学智慧作者:赤雷 2017-04-13 13:45
,也不管是哪个阶级,人总有好逸恶劳的时候,可以说是所有人年轻时候的通病,只是有一些人没有影响到他的前程罢了。是的,一个人的人生如果被名利所俘虏,是可悲的,但一事无成未必都是蔑视名利的结果,所谓过犹不及,表面上蔑视名利,而深层的原因却是懒惰!宝玉反对科举,曹公也反对科举人生,这似乎不证自明的了。但实现科举人生毕竟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这一小部分而外,不见得所有的人都饿死了,宝玉也是完全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途径实现自己人生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乃曹公不满意宝玉一也。

    作者之愧“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可见曹公对这个“父母教育之恩”、“师兄规训之德”也并不全然反对。这也可以在书中找到证据,第十四到十五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有关的文字中,北静王对宝玉也是谆谆告诫,款款规劝:“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宝玉不仅没有像对薛宝钗一样拂袖便走,而是对北静王“每思相会”,又“连忙”接过北静王送的礼物,还把这件礼物转送给黛玉,可见宝玉对北静王可谓钦服之至。试问,宝玉会不会把薛蟠送的礼物转送给黛玉呢?从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也是带着极赞赏的笔触写北静王的,可见作者曹公对这个“师兄规训之德”并不反感。辜负了“父母教育之恩”,辜负了“师兄规训之德”,没有实现贾家的复兴,没有为林黛玉为代表的“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一干女子的幸福做点什么,此曹公不满意宝玉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