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问佛·观心章节目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1)(2/2)

问佛·观心作者:李叔同 2017-04-13 13:44
,但不执著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著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著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猾,当可了然。世人之猾,不过猾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从“以无所得故”以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著之望,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以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大科    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说般若

    由序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经文

    观自在菩萨

    ┌约智  观理事无碍之境, …自利之妙用┐

    │

    │

    └约悲观 一切众生之机,…利他之妙用 ┘

    菩萨,“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

    └萨埵——有情(即众生)…………以悲下化众生。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

    和合、 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

    └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色蕴…障碍义 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 ──┐

    │                         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 ──┴境处

    ├受蕴…领纳义 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

    │       之感受。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一  │

    │        词(即是随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

    │         甚合,若作了别解之感觉释之则非,   ├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