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茅盾散文集章节目录 > 农村来的好音

农村来的好音(2/2)

茅盾散文集作者:茅盾 2017-04-13 13:42
爱的朋友,我带便告诉你:县全县人口不过十六万六千,而种田人至多亦不过T十二三万人,倘以平均每户五口计算,则为二万四千余户。

    我们再假定T县农民去年一年用以维持生活的钱,——主要的就是流进了各业小商人的荷包使他们欣然色喜相告”各业都有起色”的,——也有这么三十万罢,那么,朋友,这笔账请你自己去算罢。

    所以,报馆里的访员如果根据了各业的盈余和公家的税捐收入来估量去年的”农村经济”,则说一声”复苏了”,当然是理由十足。

    然而,事实的真相怎样呢?我可以把说过”各业都有起色”的小商人们的下半段话语也写出来罢。”不过,今年呢,”他们脸上的喜气消散了,”生意可就难做了!各项物价都在飞涨。去年下半年比春季已经涨上了三分之一,但今年春季又比去年下半年涨上三分之一了。今年一块钱只能当三毛钱用呵!即使今年春秋两收也能象去年一样好,可是我们的生意比起去年来,一定要打个折扣。物价涨的太猛了,乡下人靠年成得来的几个钱经不起一化呵!”

    那么,农民的收入,能不能跟着一般物价的飞涨而提高呢?过去的事实告诉我们:不能!农民手里有茧子的时候,茧价一定跌;有米时,米价一定贱;乃至桕子等等副农产物凡在家民手里时一定卖不起好价钱!然而非农产的日用品的价格却是步步高涨的。

    并且年岁好了,地主们就要加租。县有两个地主,共有T水田四五百亩,都是佃给贫农的,去年秋季,这两位地主先生拣定了十三家佃户下手:加租,又不认”二五减租”。十三家佃户不服,地主就去告官;”二五减租”是皇皇法令,然而不知为什么,那官司至今未结,而县里每次开庭,差役下乡传佃户,又有”照例”的需索,名为”船头钱”,到现今,十三家佃户所化的”船头钱”,每户已达八元几角了,这十三家佃户快要不能支持下去了。但同属于那两个地主的佃户有百来家,属于其他地主的佃户也有数百家,最近开了一次大会,决定每家省下一斗米的钱来作为那十三家佃户打官司的后援。必要时,每家尚可加摊二斗。官司能否胜诉,尚不可知,但佃户们岂非平空又多加了一项支出么?

    如果”农村经济复苏”的意义是指农民们生活的改善,而不单是官府多收了粮或小商人多做了生意,那么,上述的一切事实应该作怎样的解释?我们只看见一件事是千真万确的:钱从农民们手里经过,很快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