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15至18世纪蒙古境内的最后一批帝国 1.1370年后蒙古的混乱(2/2)
《草原帝国-法-勒内·格鲁塞》作者:草原帝国-法-勒内·格鲁塞 2017-04-13 13:33
高汗国,直到他于1425年去世时。
然而,在1403至1404年间,以额勒伯克之子为代表的成吉思汗汗国复辟了。蒙古史家萨囊彻辰称额勒伯克的这个儿子为额勒锥·特穆尔,《明史》仅以其佛教梵文名本雅失里称呼他。不久,阿鲁台聚集在这位正统代表者一边。可以理解,北京宫廷为忽必烈家族在中国的再现而深感不安,永乐帝试图要本雅失里作出臣属的明确表态。一经遭到拒绝,永乐帝就进入蒙古,直抵成吉思汗故地,鄂嫩河上游平原,击溃了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的军队(1410-1411年)。这次失败对本雅失里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它使他丧失了权威。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向他进攻,并击溃他,夺取了霸权(约1412年)。
直到此时,马哈木一直与明朝永乐皇帝保持着友好关系,因为卫拉特人(或西蒙古人)寻求北京朝廷的支持以对付忽必烈后裔和东部的其他蒙古首领是很自然的,但是,卫拉特部首领一旦强大起来,相信自己可以把霸权强加于蒙古各部和蒙古王室时,就毫不犹豫地与明朝皇帝断交。永乐帝越过戈壁向他进军,但是,马哈木使中**队遭到严重损失,然后,他溜走了,到达土拉河以西(1414,1415年)。这些游牧民,直到不久前才因中国式的悠闲和宁静的生活变得松散和温和,随着他们返回草原故乡,又恢复了古老的坚韧。况且,他们是卫拉特人,即来自森林的西部落,由于他们比克鲁伦河和鄂尔浑河沿岸的游牧民较少地与成吉思汗征服的成果相联系,无疑保留着更多的民族活力。不过,马哈木的威信由于中国人的入侵暂时受损,因为他也未能阻止明朝军队进入蒙古草原。
据《明史》记,阿鲁台后来又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拥立本雅失里即额勒锥·特穆尔为大汗(约1422年)。他洗劫甘肃边境,直抵宁夏,后来,当永乐皇帝匆忙赶来回击时,他又穿过戈壁向北撤走,逃之夭夭。《明史》接着说,其后不久,阿鲁台处死了额勒锥·特穆尔,自称大汗。永乐皇帝不止一次地(1424,1425年)发动对他的战争,但是,毫无结果,尽管还得到了有利的牵制力量,即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之子和继承人脱欢帖木儿反对阿鲁台的霸权,并打败了他。
以上是中国史书《明史》的记载。然而,恐怕《明史》的作者在阿鲁台一名之下混淆了蒙古史家萨囊彻辰明确区分的两个人,即阿苏特部首领阿鲁台,他的活动我们已经叙述到1414年(1414年前,两部史书的记载多少有些一致),另一位名叫阿台的王公,在萨囊彻辰书中是科尔沁人的首领。科尔沁人是一支东蒙古部落,居住在兴安岭以东、满洲边境的嫩江附近。科尔沁人的首领是成吉思汗弟弟铁穆耳斡赤斤,或者哈撒儿的后裔。据萨囊彻辰记述,科尔沁首领阿台于1425年占领汗国(至少是在蒙古东部),阿台得到了阿鲁台的支持。这就清楚地证明了此处涉及的是两个人,而不像《明史》所指的是一个人。阿台及其属臣阿鲁台一起发动了对卫拉特人和中国的战争,而卫拉特人又采取惯用的“钟摆的运动”,再次接近水乐皇帝。永乐皇帝在蒙古进行的反阿台的最后一些战役中(1422-1425年),支持这些卫拉特反对派反对孛儿只斤部人的合法汗国。
然而,在1403至1404年间,以额勒伯克之子为代表的成吉思汗汗国复辟了。蒙古史家萨囊彻辰称额勒伯克的这个儿子为额勒锥·特穆尔,《明史》仅以其佛教梵文名本雅失里称呼他。不久,阿鲁台聚集在这位正统代表者一边。可以理解,北京宫廷为忽必烈家族在中国的再现而深感不安,永乐帝试图要本雅失里作出臣属的明确表态。一经遭到拒绝,永乐帝就进入蒙古,直抵成吉思汗故地,鄂嫩河上游平原,击溃了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的军队(1410-1411年)。这次失败对本雅失里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它使他丧失了权威。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向他进攻,并击溃他,夺取了霸权(约1412年)。
直到此时,马哈木一直与明朝永乐皇帝保持着友好关系,因为卫拉特人(或西蒙古人)寻求北京朝廷的支持以对付忽必烈后裔和东部的其他蒙古首领是很自然的,但是,卫拉特部首领一旦强大起来,相信自己可以把霸权强加于蒙古各部和蒙古王室时,就毫不犹豫地与明朝皇帝断交。永乐帝越过戈壁向他进军,但是,马哈木使中**队遭到严重损失,然后,他溜走了,到达土拉河以西(1414,1415年)。这些游牧民,直到不久前才因中国式的悠闲和宁静的生活变得松散和温和,随着他们返回草原故乡,又恢复了古老的坚韧。况且,他们是卫拉特人,即来自森林的西部落,由于他们比克鲁伦河和鄂尔浑河沿岸的游牧民较少地与成吉思汗征服的成果相联系,无疑保留着更多的民族活力。不过,马哈木的威信由于中国人的入侵暂时受损,因为他也未能阻止明朝军队进入蒙古草原。
据《明史》记,阿鲁台后来又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拥立本雅失里即额勒锥·特穆尔为大汗(约1422年)。他洗劫甘肃边境,直抵宁夏,后来,当永乐皇帝匆忙赶来回击时,他又穿过戈壁向北撤走,逃之夭夭。《明史》接着说,其后不久,阿鲁台处死了额勒锥·特穆尔,自称大汗。永乐皇帝不止一次地(1424,1425年)发动对他的战争,但是,毫无结果,尽管还得到了有利的牵制力量,即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之子和继承人脱欢帖木儿反对阿鲁台的霸权,并打败了他。
以上是中国史书《明史》的记载。然而,恐怕《明史》的作者在阿鲁台一名之下混淆了蒙古史家萨囊彻辰明确区分的两个人,即阿苏特部首领阿鲁台,他的活动我们已经叙述到1414年(1414年前,两部史书的记载多少有些一致),另一位名叫阿台的王公,在萨囊彻辰书中是科尔沁人的首领。科尔沁人是一支东蒙古部落,居住在兴安岭以东、满洲边境的嫩江附近。科尔沁人的首领是成吉思汗弟弟铁穆耳斡赤斤,或者哈撒儿的后裔。据萨囊彻辰记述,科尔沁首领阿台于1425年占领汗国(至少是在蒙古东部),阿台得到了阿鲁台的支持。这就清楚地证明了此处涉及的是两个人,而不像《明史》所指的是一个人。阿台及其属臣阿鲁台一起发动了对卫拉特人和中国的战争,而卫拉特人又采取惯用的“钟摆的运动”,再次接近水乐皇帝。永乐皇帝在蒙古进行的反阿台的最后一些战役中(1422-1425年),支持这些卫拉特反对派反对孛儿只斤部人的合法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