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章节目录 > 清(19)

清(19)(2/2)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从乾隆三十八年起编,历时十年,到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全书才告成一部。为了贮藏这部卷帙浩繁的丛书①,①《四库全书》总计存书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干七十一卷:存目六千七酉六十六部,九万三千五百五十六卷。乾隆特命在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仿照宋代馆阁之制,设领阁事,直阔事,校理等官员专管此藏书阁。后来又在圆明园建文源阁,在热河建文津阁,在奉天旧都建文溯阁,各藏一部《四库全书》。乾隆又因江浙一带是人文荟萃之地,为了方便读书人能就近阅读和抄录这部书,又命在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也各藏一部《四库全书》。所以当时《四库全书》共有七部。文渊、文源、文津、文溯,称“内廷四阁”,文汇、文宗、文澜称“江浙三阁”。后来文源阁毁于英法联军,文宗、文汇二阁也毁于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之中。所以留存至今的,只有四部,其中文澜阁所藏的已不完整,真正完整的,只有文渊、文津、文溯三阁所藏的三部了。

    为了让这部洋洋大观的丛书得以广为流传,乾隆四十一年,全书尚未告成,乾隆就命大学士等议定阅读章程。全书告成以后,除准许缮写三份藏于扬州等地外,为免使这千箱万帙之书“徒为插架之供,无裨观摩之实”,乾隆又下旨准许读书人借出,广为传写。为了加强管理,特设立收发档案,并晓谕借书人加意珍惜,勿遗失污损。应该说,乾隆为读书人还是想得很周到的。

    《四库全书》的编纂,虽是众多文入学士心血之所聚,应该说也是乾隆的一大功德。乾隆曾不无自豪地说,他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又说:他“敕岳牧,访名山,搜秘简,并出天禄之旧藏,以及世家之独弆(收藏);于是浩如渊海,委若丘山,而总名之日《四库全书》。盖于古今数千年,宇宙数万里,,其间所有之书虽黟,都不出四库之目。”这些话虽不无夸张,确也近乎实情。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高宗》、参考了萧一山《清代通史》)

    51.太上皇和嗣皇帝

    乾隆崇拜康熙,他接位后曾经立下誓言:如能在位六十年,就传位给太子,不敢与圣祖(康熙)六十有零的年数相等。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就最多只能六十年了。他在立誓时,不过二十五岁,大概也没想到自己会活到八十九岁。为了不违背自己立下的誓言,所以到了乾隆六十年,他就只好演出一出“内禅”的喜剧,也即禅位于皇太子。皇太子在正式接位前为“嗣皇帝”,至于他自己,则规定大臣们在书面文件中,称他为“太上皇帝”,在口头奏对中,称他为“太上皇”。

    皇太子是乾隆第十五个儿子颙琰,乾隆五十四年,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正式立为皇太子,并以明年为嘉庆元年。这“内禅”的大典,不仅历史上不多见,在清代更是史无前例的。这就忙坏了制礼作乐的大臣们。忙了几个月,总算一切办妥,在嘉庆元年正月正式举行“授受大典”,乾隆把国玺传给嘉庆,嗣皇帝成了正式的皇帝,这就是清仁宗嘉庆(1796-1820)皇帝了。为了这一盛典,当然得大大庆祝一番。宁寿宫又举千叟宴,太上皇亲自参加,九十岁以上的人都召到御座前赐酒。又在正大光明殿大宴群臣,种种热闹,记不胜记。不过,这个时候的嘉庆皇帝,还多半是摆摆样子的,有关军政大事,都还得由太上皇裁决。这位太上皇虽从台前退到幕后,实际上仍然在指挥、操纵着一切。有时大臣进见,乾隆坐在正中,嘉庆只能陪坐在旁边。所以在乾隆活着的时候,嘉庆是不敢自行其是的。他的诛杀乾隆权臣和珅,也是等乾隆归天后,才下手的。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高宗》、《清史稿·本纪·仁宗)

    52.嘉庆帝决意诛和珅

    和珅是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心腹大臣,是有清一代最大的贪官。他以一个跟在轿子后面的扈从,一跃而为主持朝政的宰相,靠的全是拍马屁的功夫。嘉庆在做皇子时,就深恨这个人。做了皇帝后,一心想除掉这个乱国的奸臣,但因碍于乾隆这个太上皇还在,无法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