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8)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清(8)
康熙喜欢研究性理之学。他亲自编纂了《朱子全书》、《周易折中》、《性义精义》等书,这些书都由李光地校理。康熙几乎每天要把李光地召入便殿,和性一起研究探讨,他对李光地的了解自然也更深一层。所以,李光地死后,康熙对内阁大臣说:“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李光地!”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圣祖》、《清史稿·李光》
22.厚待清官陈鹏年
陈鹏年是江宁知府,有“江南第一清官”之美称。
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再次南巡,两江总督阿山召集下属官吏,要他们增加夫役和捐税,以供皇帝巡幸的需要。陈鹏年竭力反对,为此而触怒了阿山。阿山故意叫陈鹏年主办龙潭行宫,康熙的侍从向他索贿,他一概拒绝,于是就有人在康熙的面前说陈鹏年的坏话,还有人把蚯蚓粪放在康熙的卧席上,以此陷害陈鹏年。跟随康熙南巡的皇太子胤礽执意要杀陈鹏年,康熙则犹豫未决。当时,康熙下榻在江宁织造府,江宁织造曹寅的小儿子在庭前玩耍,大约因童言无忌吧,康熙就问他:“儿知有好官乎?”孩子答道:“知有陈鹏年。”康熙又询问当时已退休的大学士张英,江南有什么清官,张英也推荐陈鹏年。康熙详问张英,陈鹏年官做得怎么样?张英回答说:“吏畏威而不怨,民怀德而不玩,士式教而不欺,廉其末也。”康熙这才打消了要杀陈鹏年的意思。
但是,总督阿山仍不罢休。阿山上表诬陷陈鹏年受盐、典各商年规,侵蚀龙江关税银,无故枷责关役,把陈鹏年免职,下在江宁狱中。这一下,引起江宁市民呼号罢市。士民们举着旗旙包围总督府,责问陈鹏年被劾的理由。秀才俞养直振臂大呼“保清廉太守”,表示愿意入狱与太守同死。当时句容县正在进行江宁八县的秀才考试,八县生童听说陈鹏年下狱,在考场大哗,说:“读书应试,为了什么?”纷纷烧了考卷,退出考场。还有人绘了“九学(八县加江宁府)哭庙图”,有人在城头插一面黄旗,上写“如丧考妣”。同时,又由于陈鹏年曾经在江宁南市楼故址建乡约讲堂,每月逢朔,宣讲康熙的“圣谕”。南市楼原是妓馆所在地,于是陈鹏年又被定为“大不敬”罪,判为“大辟”的死刑。康熙和大学士李光地议论两江总督阿山的为人,李光地委婉陈说阿山办事干练,唯独弹劾陈鹏年一事遭到舆论的非议。康熙点点头表示赞许。所以,对陈鹏年的判决送到康熙手中后,康熙改为夺官免死,征调入武英殿修书。
康熙四十七年,陈鹏年复出任苏州知府。当时的两江总督噶礼权势倾天,因为陈鹏年受到江苏巡抚张伯行的推重,而噶礼与张伯行是死对头,于是噶礼迁怒于陈鹏年,寻找借口又弹劾陈鹏年。有关官吏议决陈鹏年罢官,并发配黑龙江。康熙再次宽宥了陈鹏年,仍然命他到京修书。噶礼不死心,再一次密奏陈鹏年所作的虎丘诗有“怨望”,其实是无中生有,罗织罪名。对此,康熙并不受迷惑,反而把这首诗给大臣们传阅,说:“噶礼曾奏陈鹏年诗语悖谬,小人伎俩,大都如此,我岂能受这种人的欺骗呢?”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圣祖》、《清史稿·陈鹏年》)
23.君明方能保护良臣
张伯行,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后来改中书科中书。他的父亲去世,张伯行回老家奔丧。丧期满后,张伯行在家乡建立请见书院,进行讲学。当地城北有一座堤,因连日狂风暴雨,被冲毁了。张伯行就发动老百姓垒土修堤,防止了洪水泛滥。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河道,看到张伯行组织老百姓修筑的河堤,大为赞赏。于是上表朝廷,推荐张伯行具有管理河道事务的才能。康熙帝就命张伯行以原衔——中书科中书赴任,督促修筑黄河南岸的河堤二百余里以及马家港、东霸、高家堰等河道工程。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任命张伯行为山东济宁道。那年,济宁一地粮食歉收,大闹饥荒。张伯行见状,发动家人运送钱和粮米,并制作棉衣,拯救灾民。康熙帝命令分道救灾,张伯行奉命到汶上、阳谷二个县去救灾,发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布政司认为张伯行私自动用国家库存,斥责他专擅,并上表弹劾他。张伯行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奉旨救灾,怎么是专擅呢?皇上把灾民视作自己的伤痛,想灾民所想,急灾民所急,究竟是仓谷重要还是人命重要?”这件事总算平息了。康熙四十五年,康熙第一次南巡时,赐给张伯行“布泽安流”榜,以资表彰。
不久,张伯行升任为江苏按察使。康熙第二次南巡到苏州,他对从臣说:“我听说张伯行为官甚清,这样的人才是最不容易得的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康熙喜欢研究性理之学。他亲自编纂了《朱子全书》、《周易折中》、《性义精义》等书,这些书都由李光地校理。康熙几乎每天要把李光地召入便殿,和性一起研究探讨,他对李光地的了解自然也更深一层。所以,李光地死后,康熙对内阁大臣说:“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李光地!”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圣祖》、《清史稿·李光》
22.厚待清官陈鹏年
陈鹏年是江宁知府,有“江南第一清官”之美称。
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再次南巡,两江总督阿山召集下属官吏,要他们增加夫役和捐税,以供皇帝巡幸的需要。陈鹏年竭力反对,为此而触怒了阿山。阿山故意叫陈鹏年主办龙潭行宫,康熙的侍从向他索贿,他一概拒绝,于是就有人在康熙的面前说陈鹏年的坏话,还有人把蚯蚓粪放在康熙的卧席上,以此陷害陈鹏年。跟随康熙南巡的皇太子胤礽执意要杀陈鹏年,康熙则犹豫未决。当时,康熙下榻在江宁织造府,江宁织造曹寅的小儿子在庭前玩耍,大约因童言无忌吧,康熙就问他:“儿知有好官乎?”孩子答道:“知有陈鹏年。”康熙又询问当时已退休的大学士张英,江南有什么清官,张英也推荐陈鹏年。康熙详问张英,陈鹏年官做得怎么样?张英回答说:“吏畏威而不怨,民怀德而不玩,士式教而不欺,廉其末也。”康熙这才打消了要杀陈鹏年的意思。
但是,总督阿山仍不罢休。阿山上表诬陷陈鹏年受盐、典各商年规,侵蚀龙江关税银,无故枷责关役,把陈鹏年免职,下在江宁狱中。这一下,引起江宁市民呼号罢市。士民们举着旗旙包围总督府,责问陈鹏年被劾的理由。秀才俞养直振臂大呼“保清廉太守”,表示愿意入狱与太守同死。当时句容县正在进行江宁八县的秀才考试,八县生童听说陈鹏年下狱,在考场大哗,说:“读书应试,为了什么?”纷纷烧了考卷,退出考场。还有人绘了“九学(八县加江宁府)哭庙图”,有人在城头插一面黄旗,上写“如丧考妣”。同时,又由于陈鹏年曾经在江宁南市楼故址建乡约讲堂,每月逢朔,宣讲康熙的“圣谕”。南市楼原是妓馆所在地,于是陈鹏年又被定为“大不敬”罪,判为“大辟”的死刑。康熙和大学士李光地议论两江总督阿山的为人,李光地委婉陈说阿山办事干练,唯独弹劾陈鹏年一事遭到舆论的非议。康熙点点头表示赞许。所以,对陈鹏年的判决送到康熙手中后,康熙改为夺官免死,征调入武英殿修书。
康熙四十七年,陈鹏年复出任苏州知府。当时的两江总督噶礼权势倾天,因为陈鹏年受到江苏巡抚张伯行的推重,而噶礼与张伯行是死对头,于是噶礼迁怒于陈鹏年,寻找借口又弹劾陈鹏年。有关官吏议决陈鹏年罢官,并发配黑龙江。康熙再次宽宥了陈鹏年,仍然命他到京修书。噶礼不死心,再一次密奏陈鹏年所作的虎丘诗有“怨望”,其实是无中生有,罗织罪名。对此,康熙并不受迷惑,反而把这首诗给大臣们传阅,说:“噶礼曾奏陈鹏年诗语悖谬,小人伎俩,大都如此,我岂能受这种人的欺骗呢?”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圣祖》、《清史稿·陈鹏年》)
23.君明方能保护良臣
张伯行,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后来改中书科中书。他的父亲去世,张伯行回老家奔丧。丧期满后,张伯行在家乡建立请见书院,进行讲学。当地城北有一座堤,因连日狂风暴雨,被冲毁了。张伯行就发动老百姓垒土修堤,防止了洪水泛滥。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河道,看到张伯行组织老百姓修筑的河堤,大为赞赏。于是上表朝廷,推荐张伯行具有管理河道事务的才能。康熙帝就命张伯行以原衔——中书科中书赴任,督促修筑黄河南岸的河堤二百余里以及马家港、东霸、高家堰等河道工程。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任命张伯行为山东济宁道。那年,济宁一地粮食歉收,大闹饥荒。张伯行见状,发动家人运送钱和粮米,并制作棉衣,拯救灾民。康熙帝命令分道救灾,张伯行奉命到汶上、阳谷二个县去救灾,发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布政司认为张伯行私自动用国家库存,斥责他专擅,并上表弹劾他。张伯行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奉旨救灾,怎么是专擅呢?皇上把灾民视作自己的伤痛,想灾民所想,急灾民所急,究竟是仓谷重要还是人命重要?”这件事总算平息了。康熙四十五年,康熙第一次南巡时,赐给张伯行“布泽安流”榜,以资表彰。
不久,张伯行升任为江苏按察使。康熙第二次南巡到苏州,他对从臣说:“我听说张伯行为官甚清,这样的人才是最不容易得的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