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章节目录 > 清(3)

清(3)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作者:周天 2017-04-13 12:08
    清(3)

    这件事正足以证明努尔哈赤的远见以及他进取中原的大志。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太祖》)

    9.兵败宁远

    天命十一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十万大军直抵宁远城下。

    在这以前,昏庸的明熹宗听信太监魏忠贤的谗言,罢免了辽东经略张承宗,而代之以兵部尚书高第。高第胆小如鼠,畏敌如虎,竟然下令尽撤锦州、大渡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诸城的防守,把军队撤进关内。高第还下令撇掉宁远、右屯二城,遭到明宁前道袁崇焕的拒绝。这样,宁远就成了一座孤城,而努尔哈赤也得以长驱直入。

    当时,宁远守军不足2万,而金兵号称20万,实际兵力也有13万。所以,努尔哈赤以为稳操胜券,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取宁远。他派了一个俘虏送信给袁崇焕,劝他投降,说:“吾以20万兵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被袁崇焕严辞拒绝。袁崇焕刺血作书,激励将士,使将士万众一心,誓死抗敌。袁崇焕又实行坚壁清野,把城外民宅尽行烧毁,居民都撤进城内,然后封住城门,进行死守。他整肃军纪,严惩奸细,部下将士各司其责。又充分利用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在城上安装了西洋大炮(当时称红夷大炮)和各种火器,准备好了充足的弹药。一座小小的孤城,在袁崇焕和总兵满柱、参将祖大寿等人的严密组织下,居然变成了固若金汤的堡垒。

    正月二十二日,宁远城中部署刚刚就绪,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就兵临城下。二十四日,努尔哈赤下令攻城,步兵、骑兵铺天盖地,城上城下,万箭齐发。金军手握盾牌,冒死攻城,而明兵火炮齐鸣,雷石俱下,打得金兵血肉横飞,城下尸首堆积如山。努尔哈赤见久攻不下,又下令掘城,在炮火打不到的一些死角,把城墙凿开几个大洞。但是,又被明军用火毯、火把等火器,把敌人的战车尽行烧毁,攻城的人也被烧死。明军还把一些又长又大的木柜放在城墙上,木柜的一半在城堞内,一半延伸至堞外,柜中藏着甲兵,居高临下朝城下放箭,抛枯草、油物、棉花等易燃之物。金军攻了一日,攻不下,第二天再攻。袁崇焕充分发挥红夷大炮的威力,一炮打去,金军就倒下一大片。在火光中,但见骑兵连人带马都飞到空中。金兵因为害怕炮火,不敢近城。直到二十六日,金军伤亡惨重,而宁远依然屹立。努尔哈赤无计可施,只好下令撤兵。

    宁远一战,努尔哈赤自己也受了重伤。他自从以遗甲十三副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到竟会在小小的宁远城下大败而归。他对诸将贝勒说:“我自用兵以来,所向披靡。袁崇焕何人,却能如此!”据说袁崇焕曾派人送一礼物给努尔哈赤,说:“老将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岂非天数!”努尔哈赤又气又怒又恨,回沈阳后竟痈疽发作,一病不起,这一年的八月十一日,奄然归天了。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太祖》、《明史·袁崇焕》)

    10.巧施反间计

    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1626—1643)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天聪。公元1636年,又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武皇帝(历史上称之为清太祖)。

    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遗志,与袁崇焕几度交战,也在锦州和宁远吃了败仗。皇太极恨恨地说:“这个袁蛮子,如此厉害。此人不除,怎能夺得明朝江山。”于是定下反问之计。

    天聪三年十一月,皇太极倾八旗之兵大举攻明。为避开袁崇焕,取道蒙古,出其不意攻陷遵化、蓟州、三河、顺义、通州,直逼明朝京都。远在辽西的袁崇焕闻报心急如焚,人不离鞍,马不停蹄,两天两夜急行军三百余里,领兵赶到京都。清兵见到袁崇焕军,大惊失色,以为神兵天降,奔走相告,说袁蛮子又来了。当时袁崇焕和锦州总兵祖大寿在城东南据守,清军有意在逼近袁营的城下扎营,皇太极假意率领少数轻骑出营勘察地形,诸将提议攻城,皇太极却下令停止攻击,把攻城的兵撇下来。正巧先前清军俘获了明朝的两名太监。皇太极不让审问,只是监禁起来。同时给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授以密计。高、鲍二人故意坐近二太监,交头接耳说:“今天撤兵,是皇上的计策。刚才皇上单骑向敌,敌方有二人来见皇上,说话多时,皇上与袁都堂已有密约,大事可成了。”当时一姓杨的太监假装睡着,其实在偷听。第二天,皇太极又故意放二太监逃走。二太监逃回京城后,就把偷听到的话告诉明崇祯帝,也即是明思宗,生性多疑的崇祯本来对袁崇焕就有怀疑,认为他心怀异志,至此更相信了太监的话,于是立即命锦衣卫将袁崇焕逮捕入狱。袁崇焕百口难辩,这位一代抗清名将,最终竟被崇祯处以磔(车裂)刑,死得比岳飞还惨,崇祯还籍没其家,兄弟妻子都流放到离京城三千里以外。这一冤案,直到清代统一中原以后,《清太宗实录》把皇太极这一计谋披露出来,才大白于天下。自从袁崇焕死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